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探讨

时间:2022-10-23 10:01:24

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探讨

提要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本文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原因,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目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存在严重失真。在会计实践中,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有许多类别,我们从失真产生的方式对其加以归类:(1)从失真是否由主观所导致,可分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2)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后者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由于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如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人员素质问题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过程中生成的,难免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推理和判断,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往往有不同的会计结果。如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在确认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在引用上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对公允价值作出的相应限制,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具备,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政府机构的行政干预。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新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地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有些地方政府还对企业领导实行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的管理,而企业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硬指标,从小集体和个人利益出发,授意、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调整会计科目,虚列收支和往来款,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借以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

4、企业经营者利益的驱动。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5、监督力度不够。我国企业还没有普遍实行会计报表的审计制度,从而不能有效地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的行为。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失真重视不够,处罚力度不够。有的职能部门对企业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流于形式,甚至怕暴露问题,影响企业发展。有的执法部门不坚持原则,甚至掺杂一些部门利益,该查处的不查处,该罚的不罚,结果导致了监督的弱化,信息失真也就有了滋生的温床。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和途径

1、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独立性及职业道德水准。从近年来发生的案件来看,职业道德问题要远比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低的问题严重得多。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把客户管理当局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把公众利益放在次位。首先,应当依法实行企事业单位年度会计报告由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变突击性审计为制度化、标准化的经常性审计,逐步健全国有企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制度。其次,把“公众利益”作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基本原则,要求其以“公众利益第一”作为处理当事人利益冲突的原则,将对公众负责看作是自己最崇高的职责。

2、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强化内部监督必须从完善会计监督环境、明确领导责任、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等方面着手。首先,应完善企业内部的制度环境,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次,要明确单位负责人责任,使其注意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公司报送的财务报告在签字、盖章前严格把关,并要以身作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再次,应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不能使会计人员协助造假成为一门值得夸耀的技巧。要加强社会监督,当务之急还是解决民间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现实当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选择注册会计师的权力由公司经营者代行,注册会计师很难做到独立审计。政府会计监督应在组织设计上避免多头监管。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推进监管标准,避免不同部门按照各自标准进行监管,甚至形成相互矛盾的结论。

3、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改变会计人员对所在单位的依附关系,保持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

4、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心智结构,承担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责任;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和职业人员的后续教育,使每一个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努力学习把握现代治理经营知识和手段;再者,要求每一位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要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道德理念。一方面要增强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

(作者单位:河南中光学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峰.会计准则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高言.关于会计人员委派制试点情况的调查.财会通讯,1998.3.

上一篇: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对企业集团建立结算中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