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课改的回顾和总结

时间:2022-10-23 09:58:40

对高中语文课改的回顾和总结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两年了,两年来,我们曾多次开展培训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其中,有暑假开展的培训,有请外地专家来学校进行的培训,也有省里的一些培训。我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对两年来的语文课改进行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

历来,我们都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只局限在语文教科书上,而生活才是真正的教科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只有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体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让教学“活”起来,才能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下广告牌中所出现的错别字,或分析电视广告中吸引人的广告语。有学生举了“激光仿伪”这一例子,通过这个生动的例子,区别了“仿”与“防”的意义。有人对“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这个香烟广告语作了精彩的分析。“鹤舞白沙”是描写,“我心飞翔”是抒情。“鹤舞白沙”是一个美妙的意境,晴天丽日下,洁白的沙滩,蔚蓝的大海,轻盈的白鹤在翩翩起舞,此情此竟,“我心”当然随之“飞翔”,带给人们的是一种高雅的享受。这就是这则香烟广告的成功之处。

2.指导社会调查实践,积累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出一个题目,或写一则材料,就让学生闭门造车,而学生往往会因为没“米”下锅而咬烂笔头。不如让他们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生活,汲取写作营养。

写作实践也表明,只有广泛地占有材料,才能保证选材的质量,生活空间狭窄,生活内容单调,选材单一这些似乎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压抑,学校和社会活动的苍白单调,逐渐养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情感的激发缺少特定的契机,导致了思维的单一,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所以,要使学生能在作文中展示生活的丰富多彩,让他们的感情与炽热的现实相连,使作文能真正表现青春的热情、社会的变化,就必须创建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拓宽素材来源。

3.熟悉高考大纲,做到课标与考纲双挂钩。

课标是平时教学的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二者不可忽视。2012年全国课标卷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都完全符合《2012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明确了语文高考的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这个规定明确了课标与考纲的关系,实际上也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和备考的方向,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4.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往的语文大纲在讲到课堂教学时,基本的表述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本轮课改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呢?首先看这句话,它的中心语是“学习方式”,而不是“教学方式”。不要小看一个词语的变化,实际上预示着课堂上师生角色关系的转变。“教学方式”,主体是教师,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虽然也强调要运用启发式,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教师的主体地位始终没变,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掌控下、在教师的预设中“戴着镣铐”学习。“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哪去了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怎样组织和引导?这要涉及段落开头那句话的修饰语――“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由此可以确定,所谓组织和引导,一是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引导;二是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引导他们形成合作意识,富有团队精神;三是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重新审视、探究解决疑问的途径和办法,从而让学生能够自我构建知识和能力。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时代的呼唤,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必然伴随着信息的急剧膨胀,新知识新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此,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才能让他们自如地应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只有这样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和兴趣,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动,充满激情和智慧。

5.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变“教书匠”为“学者型”的教师。

时代在向前发展,新事物、新观念、新手段、新方法不断出现,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也要与时俱进,但学习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为我用,而不是为了点缀自己,不是使自己成为当年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作为教师,既要学习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和大纲、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手段,更要花大工夫研究活生生的学生。21世纪的中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特别大,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和上世纪的中学生大不一样,对他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他们的教育内容、手段、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之间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较大的进步。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课改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太多现实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回头看,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要特别注重写好课后反思,写好学生教育追踪记录,做好个案分析,在大量的个案分析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再用这个理论指导自己的课改工作,这也就是哲学上所讲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上一篇:“发现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运行机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