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3 07:38:33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能说会道,是时展的要求。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文章从对症下药,培养学生能“敢于说话”;情景模拟,培养学生能“先想后说”;方法训练,培养学生能“说得流利”;同伴互助,培养学生能“说得精彩”等方面的教学实践总结,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表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93-01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教师的重视,如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习惯,正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能说会道,是时展的要求。教育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儿童的脑子,使之能想,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许多教师都在进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一、对症下药,培养学生能“敢于说话”

在本班,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本来是知道答案的,却因胆小而不敢说;有的学生想说却不知该如何表达,东一句、西一句说得缺乏条理;有的学生想一点,说一点,断断续续,前言不搭后语,或者重复啰嗦;还有的学生说话没中心,不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等等。在与他人交流时,许多同学出现沉默不语,结结巴巴,或词不达意,或言不成句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担忧、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地走入学生的圈子去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原来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者较多,大多数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还有的学生是因为父母离异等诸多外在因素导致学生存在孤僻的心理,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因此,在听说写的过程中,说的能力最差。为此,我就为那些不敢说话的学生创造机会——遇到比较简单、容易的题目多鼓励这些学生站起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每次小小的尝试中感受“说话”的乐趣。

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能“先想后说”

想是说的前提,想得清才说得顺。在教学活动中,我每次提问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充分观察几幅有关地球上的水资源缺乏、环境受到污染、森林遭到破坏、大气资源被污染等图片之后,鼓励学生,请你们先想一想,这几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然后自己说一说;或是先观察,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图意。后来,通过自己观察,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每个同学都举起了高高的手。我叫了本班语文学困生、且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向伟林同学来回答,他说:“这几幅图说明了地球上的水资源受到了污染,我们喝的水就少了;树木也被人砍光了,这样就会引发沙尘暴;还有工厂排放出一些有害的气体,把我们呼吸到的新鲜空气给污染了。”顿时教室里想起了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说实话,当时他这样回答我简直都不敢相信,他会说得这么好吗?当然他说的时候语言是不太流畅,结结巴巴的,不过他能准确地说出来我真的很欣慰。从那次以后,他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继而成绩也上升了不少。所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来整理如何叙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这都是让学生有一个先想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说清楚,才会愿意去说。

三、方法训练,培养学生能“说得流利”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虽然很丰富,内容也很宽泛,但毕竟不够严密、规范。因此可以通过朗读来规范自己的语言,同时通过反复读、背诵、反复运用就可以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名篇名段,语言清晰流畅,扣人心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我自带这个班起,就要求学生按照学号的次序,每天早上轮流到讲台朗读一段文字或一片文章。按这样持续了一年后,我拔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早上朗读文章,而且要求学生每天在第一语文课上用2—3分钟的时间自己说一段话,至于话题可以自己想,也可以让同学给他说一个,还可以由老师制定。通过半学期的坚持,我发现那些以前不爱说话的学生现在不仅爱说话了,而且还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了,有时候甚至会跟老师开玩笑。

四、同伴互助,培养学生能“说得精彩”

语文教科书中每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每次的口语交际我都精心组织,让每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在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搜集诗歌—感受诗歌—仿写诗歌—创作诗—朗诵诗歌”这一流程来准备,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修改,再加上我适时给予指导、点拨,一周后进行汇报。在汇报时,本班以“诗歌朗诵暨知识竞赛”为主题,开展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汇报会,每个同学都上台朗诵自己搜集或编写的诗歌,我看到了他们以前从未有过的朝气蓬勃、激情洋溢的精神面貌。从那天起,学生们的说话激情又增加了许多。

当然,以上对于良好的表达习惯的培养只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方法,还有局限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习惯具有惰性,已经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没有形成的习惯也较难以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要经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要让他成为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还需要语文教师在整个小学阶段不厌其烦的训练,耐心引导、精心培养。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的有效性 下一篇:语文教学与口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