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3 06:43:27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摘要: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3902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何景明(2005)分析了成都“农家乐”这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农家乐”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可能的转变做出分析。

黄亮等(2006)在研究西双版纳傣族园时也提出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指出民族文化生态游是一种符合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模式。王云才(2006)分析了当下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乡村旅游产品的新模式。王铁,张宪玉(2009)对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路径研究,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是城市周边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文章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影响这一模式开发的主要因素,并为城市周边的乡村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如何开发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提供指导意义。张骁鸣,保继刚(2009)运用“起点―动力”假说解释了乡村为何要选择旅游这条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以及为何要转变为旅游为主导的乡村。Baoren Su(苏宝仁)(2011)研究了中国乡村旅游,选取六个不同的地区,提出了六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分析了“农家乐”这一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解释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

早期的研究中多是探讨乡村旅游中利益主题关系问题、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以及各群体在乡村旅游中的定位。国外学者Byrd E. T.等人(2009)对于北卡罗来纳州乡村地区乡村旅游当中利益主体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乡村社区的四个利益相关者(居民、企业家、政府官员、游客)对于旅游影响在大多数问题上存在差异。黄郁成等人(2007)对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不管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在乡村旅游投资中,政府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取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罗永常(2006)、古红梅(2012)分别对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和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利益机制进行了研究,罗永常认为要保障民族村寨利益需要转变开发观念、法律保护、明确产权、完善补偿机制、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机制;古红梅提出构建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机制,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增权的目的,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3.3品牌形象与市场需求研究

卢政营等人(2009)对乡村节事旅游活动品牌形象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以罗平油菜花节为例,分析了该节事旅游活动在满足旅游者文化体验过程中的品牌形象问题,并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了消费者关注的尊重度、熟悉度、关注度、归属度、信任度、忠诚度和发展度7个品牌形象因子,提出了改善罗平油菜花节品牌形象的对策建议。Park D B, Yoon Y S.(2009)以韩国为例研究了乡村旅游市场细分与旅游动机。通过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得出家庭团聚、被动旅游、纯旅游、学习和兴趣探索四类不同的细分对于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了解游客的动机需求、更好的开展旅游有一定的启示。Devesa M(2010)等人通过对西班牙一个乡村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乡村旅游动机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作为游客满意度等级的直接结果,动机是对乡村旅游评估标准的决定因素,这一研究对于针对游客旅游动机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有先行指导意义。

上一篇: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及未来货币政策取向分析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下河南农民收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