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也”

时间:2022-10-25 05:07:28

摘 要:《孟子》一书长于辩论,语言精密。书中所使用的语气词也多种多样,这更能体现出《孟子》一书的语言特色。本文着重对《孟子》中的句尾及句中语气词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对中学教学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语气词;句尾;句中;也;

一、句尾语气词“也”

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说:“用于叙断(以断为主故谓之叙断)及提叙之意之助字,此种助字,居句或字、辞、短语之末,如‘也’‘耶’是”。①

吕叔湘在《文言虚字》中说:“句末的‘也’字,虽然也用在疑问、感叹、命令等语气,却是以用在直陈语气的为最多。用在直陈语气,又可分三小类。第一类是判断语气,第二类是解释语气,第三类是坚决语气。”②

杨树达在《高等国文法》中将句末语气词“也”的用法分为“助句表决定,句意於此结束、助命令之时用之、助句表感叹、助句表疑问、”③四种情况。

“也”字是古代汉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王力先生说:“西洋语言的语气是通过动词的曲折变化来表示的,而汉语的语气则是通过语气词来表示的。”④

下面我们谈一谈句尾语气词“也”在《孟子》中的使用情况。

1、用在陈述句中

《孟子》的句尾语气词“也”用于陈述句共出现268次,占全部的64.5%。可见用于陈述句中的句尾语气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表示一种强烈的肯定,以使读者深信不疑。例如: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

②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例①前一个分句中的“皆”,后一个分句中的“固”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例②中的“也”字用于并列的句子成分的末尾。

2、用在疑问句中

《孟子》的句尾语气词“也”用于疑问句共出现268次,占全部的64.5%。

(1)用于特指问,例如:

①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下》

②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孟子梁惠王下》

例①是询问原因,有疑问词“何”帮助提问。例②是询问方法,有疑问词“何”帮助提问。

(2)用于反诘问

反诘问句的特点是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表示说话者确定的语气,从他所说的话中便能知晓答案,并且在谓语中心词前常常有表示反诘的副词。例如:

①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孟子公孙丑下》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滕文公上》

例①中使用表示反诘的副词“岂”来帮助提问。例②中使用表示反诘的副词“焉”来帮助提问。

(3)用于选择问句

《孟子》中句尾语气词“也”用于选择问句的仅有1例。

①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孟子告子上》

该句中“也”和“乎”对举,说明在有些情况下“也”和“乎”可以互换而并不影响原意。

(4)用于测度问句

《孟子》中句尾语气词“也”用于测度问句的也仅有1例。

①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孟子尽心下》

(4)用在感叹句中

感叹句是表达说话者感彩的句子。《孟子》中句尾语气词“也”用于感叹句的共有5例,且都是用于主谓倒装句。例如:

①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孟子梁惠王下》

②君哉舜也!《孟子滕文公上》

以上两例表示说话者对事情的赞赏。

二、句中语气词“也”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也’字助读,其为用也,反乎其助句也。助句以结上文,而助读则以起下文。其起下文也,所为顿宕取势也。盖读句相续以成文,患其冗也,助以‘也’字,则辞气为舒展矣……‘也’字助实字,凡实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则辞气不直下。”⑤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说:“在上古汉语里,‘也’字不但用来煞句,有时候,它还被用来表示一个小停顿。并表示这个句子没完。”⑥

吕叔湘先生在《文言虚字》中说:“‘也’字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正如白话里的‘啊’字一样。”⑦

下面我们将集各家之所长并结合《孟子》中句中语气词“也”的使用情况对其进行整理。

1、用在介宾短语之后,起舒缓语气、引起下文的作用。例如: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2、用在时间词之后,其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

①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3、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起舒缓语气、引起下文的作用。例如:

①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下》

以上例句中“也”所在的分句做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

4、用在动宾短语之后,表示语义未完,请读者等待下文。例如:

①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孟子公孙丑下》

5、用在名词之后,起舒缓语气、引起下文的作用。例如:

①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孟子公孙丑下》

以上用在句中的“也”字,都有表示停顿和引起下文的作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强调作用。

结论:《孟子》中语气词“也”的位置相对来说比较灵活,用法更是多种多样,尤其是句尾语气词“也”,它用在句子末尾可以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句中语气词“也”主要起舒缓语气和引起下文的作用。(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何乐士、王可仲.文言虚词浅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4]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曹银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变[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注解:

①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② 吕叔湘.文言虚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③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④ 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⑤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⑥ 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⑦ 吕叔湘.文言虚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上一篇:浅谈校园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下一篇:衔接手段在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