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内涵及其关系之辩

时间:2022-10-23 02:06:12

“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内涵及其关系之辩

【摘 要】弄清“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概念内涵及其关系,有利于更加有目的、有方向、创造性地探寻和确定语文教育的具体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路径和工作方法,进而提高创新性工作效率和效益。因此,本文拟探析两者意涵质地的异同,以廓清一些模糊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 内涵 关系

一、“语文教育”的内涵

有人认为,语文教育指的就是美育。但事实却不尽如此。因为“五讲四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法,要求公民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达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由此可见,美育的任务是培育人的美好心灵、美丽的语言、美好的行为、创造美好环境和美好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作为祖国语言教育学科的语文教育确实应该在这些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并有更大的建树,因此,语文教育就是美育的说法确实不错,给语文教育目标的确定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础。语文教育担负着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的重要任务,因而美育应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然而事实上语文教育还大量地担负着丰富学生的语汇,使学生养成规范、干净、利索、准确地使用祖国语言的重要使命,这一点恰好可以是达成美育目标的基础条件,但却不在美育的任务范畴。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就是美育的说法不能全面、具体细密地揭示语文教育的内涵,而且这一说法又与其他学科教育尤其是品德课和艺术课的内涵及目标相混淆。所以,更为科学地探索语文教育的内涵,有效地指导和规范语文教育活动,使其真正起到可以起到和应该起到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

阎立钦先生提到过这样的观点:“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由于祖国语言是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想情感的语言,承载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所以,“语文教育,就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1]阎先生在这里更加准确、具体地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意涵。对此,可以再补充一点,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汉语言也承载着世界文化。从学科内部构架来说,我国语文既承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想情感和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又通过选文承载着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想感情等文化信息;而且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2],“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3];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受到多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强自己的文化建设,进而在全球化语境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拥有更加有力的话语权;再则,强调学习文化的世界性和多元性,是今天全球范围内学习方面的主流思想及理念的重要元素。所以,语文教育可以定义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的、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活动。

同时,语文教育作为指导和帮助人们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活动,其含义非常明确:有人的言语活动,便有语文教育活动。即便是一个人在独处之时,也是如此。因为人在独处之中也离不开思考、思索、批判、纠正、确认、发展、创新等思维活动,而思维的本质是以概念间的关系串联构成的以概念群的成员依次连接为特征的串并流程,或者说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意识流动和流转行为。

二、“语文教学”的内涵

虽然一提语文教学就能意会其内涵,但却没有人对它下过正式的定义。因此,实践中,对其往往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皇甫全先生认为,广义的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的人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各种有关的教育者,学的人既包括学生,又包括各种有关的学习者。其意思是,教学就是教的人和学的人一起开展的学业授受和发展的活动。而狭义的教学就是常说的教学,是指学校教学(更确切地说,是指学校课堂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4]他正确地揭示了一般性教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据此,就可以认为,广义的语文教学就是指教语言的人指导和引导学语言的人以语言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的人既包括语文教师,又包括各种场合中各种有关语言方面的教授者或影响者,学的人既包括学生,又包括各种场合中各种有关语言的学习者和受影响者。狭义的语文教学就是指学校的语文教学(主要指课堂语文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语文教学内容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从构建系统规范的语文素养教学培养的长远目标和良好愿望出发,我们还把狭义的语文教学(或课堂语文教学)叫作“语文学科教学”,与确实存在的广义的“语文教学”相区别。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规范性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美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活动。课堂教学具有“七个集中”的特点:时间集中,场合集中,人员(包括教者和学者)集中,目的和目标集中,内容集中,过程和方法集中,评价集中。总之,课堂教学资源集中、影响面广、效率高。

三、“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对于“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皇甫先生根据目前社会现实的普遍认识提出,“在指称范围上,教学是特指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学校中的教学,一般在家庭中和社会上不用‘教学’而用‘教育’” [4]。事实上,这是现实社会的一个误区,似乎在意识深处就认为“教育”(相当于前述广义的“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程序要求要低,正因如此,才会产生社会语文粗糙低劣的极差现象,所以,“教育”一词的含义不能减等降值,应该起码在意识导向上把“教学”概念引向将其分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学方向上来。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拉近“教学”与“教育”之间的距离,甚至达到,认为“教育”和“教学”是同质异形的两个概念。同质,要求正确无误传扬文化,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使其养成高尚人格、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能力。异形,不一定都达到“七个集中”的传授形态。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改变现实中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或者无意性(即无目的或目的性不强、无计划或计划性不强、无组织或组织性不强)的传授和影响。而且,教学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总体认识和个体认识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是个体的人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对于人本身的自然力、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品德、人的知识技能的形成这三个最基本的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所以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相当全面、正面、深刻和系统的。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浓缩形式和高级形态,是真正的“人文”传授衍化、发展提升的更为有效的活动。所以,“教育”和“教学”是一体的,是不能将它们作为区别学校内外培养活动的代名词而分开使用的。

同样,课堂语文教学也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是语文教育活动的浓缩形式和高级形态,是真正的“人文”传授衍化、发展提升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活动。而且,我们还可以认为,所有的教学活动的集合就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广阔范围内的全员相互影响的关于文化、文明的培育行为(即便个别教育活动也要在目的和内容上遵循统一标准,因此,此言也不算谬误),是整体统一行为,是抽象概括的活动形态,因而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森林;教学则是狭小范围内的个别间、局部间相互影响的关于学业(也属于文化、文明范畴)性传授和培育行为,是局部的行为,是具体而分散的活动形态,因而是一个个体性概念,是树木。由此,结合前面对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内涵的认识,我们也可以认为所有的语文教学的集合就是语文教育活动。同“鲁迅的书”既可以指代他的一本书也可以指他的所有书籍、“鲁迅的书籍”既可以指代鲁迅所有的书也可以指代他的具体的一本书一样,语文教育活动有时也可以指代语文教学活动(即课堂语文教学)。即便如此,我们也要一方面正确区分它们不同的内涵,以便正确使用;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理解和正确把握它们的内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活动,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质量,尤其是吁求全社会都来有意识地按照语文教学的规格自觉进行规范的语文交流,追求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以配合学校的语文教学,学校尤其是课堂语文教学则应尽量履行自己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以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言语能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由于“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有着这些相同及相异之处,所以,谈到“语文教育”,就给人一种心境宽阔、视野高远、思想深邃、境界崇高之感;谈到“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则给人一种襟怀高尚、视野相对狭小、思维相对细密、工作相对细致严谨、孜孜渴求、缓缓陶冶、痴迷沉醉于文本之中之感。谈到“语文教育”,就使人联想到方针明确,社会全员动员,万马齐奔、气势恢宏的全景式反映;谈到“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就使人联想到目标明确、循循善诱、师生互动、探究感悟、精雕细刻,如春风细雨,渐积渐化而成为累累硕果。

因此,“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本质的内涵并无区别,只是其存在形式有所区别而已。所以,现实中的我们在从事语文教育活动时,要以与具体做人做事的操作技能紧密联系为依托或手段,以求语文教育实效;在从事语文教学尤其是在从事语文课堂教学时,要以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归宿,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展开教学过程和使用教学方法,以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高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8,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皇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上一篇:创建良好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下一篇: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