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初步研究

时间:2022-10-22 11:55:03

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初步研究

【摘要】景观生态可为立足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样性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个框架,在此框架下,帮助保护和恢复具有自然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丰富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天然地貌过程,净化空气和水,增加休闲机会,改善健康状况等。除此之外,绿地还可使财产升值,降低防洪、水处理系统和雨水调控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费用。

【关键词】城市新区 绿地 生态建设

景观绿地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支撑、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城市新区的重要保障。

一、景观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景观生态建设可以提高对有关城市蔓延和景观分化问题的认识;制定统一生境保护计划,保护多种物种,鼓励将保护区联系起来;扩宽空地、公园和绿色通道附近住宅的销路,提高转售价值。

景观生态建设可为立足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样性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个框架,在此框架下,帮助保护和恢复具有自然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丰富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天然地貌过程,净化空气和水,增加休闲机会,改善健康状况等。除此之外,绿地还可使财产升值,降低防洪、水处理系统和雨水调控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费用 。

二、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定位于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复合的高级城市发展形态的城市新区对整体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城市新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忽视城郊防护林建设,管理难度大,绿化维护成本高,河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等方面。

(一) 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忽视城郊防护林建设。

城郊防护林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往往忽视城郊防护林的建设,并且设计质量和建设投资难以保证[2]。以往的城郊防护林往往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风格、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同时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3]。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往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轻易采伐。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过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

(二)绿地建设空间分布不均,绿地系统建设有待完善。

城市新区绿地的空间分布不均。主城区生态绿地主要集中在大的河流与湖泊周边,市区内绿地以公园绿地为主。线状绿化以道路绿化为主,主要集中在市区的主干道上,没有形成线状连续。

(三)管理难度大,绿化维护成本高。

城市绿地建设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首先是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园林绿化建设中,管理维护费用占很大比例。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升。

(四)对河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

几年来,随这城市的加快发展,对河流(湖泊)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过量捕捞、狩猎、砍伐、采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湿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城市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

(五)园林绿化人才缺乏,尚未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人员素质差别较大,管理人才不足、技术人员欠缺、复合型人才出现断层等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处于园林绿化一线工作的工人很多为外地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技术水平也较低。在实际工作中,还缺乏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中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系统教育,缺少在有关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入机制尚不健全。

三、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中以区域整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的生态绿地、环城绿地以及大型交通绿地上,增强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网络。

(一)构建生态水系新格局。

以水量、水质、水生态并重为原则,防洪、排涝、供水、治污、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等功能统筹兼顾,加强水生态修复与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保证防洪排涝能力全面达到标准,各项功能基本实现,水体水质基本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现状水系格局,将城市新区范围内的河、库、湖、渠相连,构建生态水系格局。使多处湖泊和湿地分布在整个城市新区内。

(二)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组团间生态复合廊道是规划区组团式发展的重要控制要素,其功能不仅限于生态保护与大型基础设施廊道的预留。组团与组团之间生态复合廊道不低于1.0千米。未来城市新区应建立现代城市滨水林荫生态带。新建设的城市景观廊道空间,从人本主义角度考虑,遵循“主客共享”的滨水区设计思想,既考虑滨水区居民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商务、旅游客体——“客人”(外来短暂停留人口)的需求。在此理念下,将滨水区视作一个家庭空间,滨水公共空间开放体系兼有“起居室”和“会客厅”的舒适和温馨。采用国际上成熟的“WAVE”的模式,将主城区河段整体构建成一个主客共享的开敞式公共空间,形成连续的城区内部生态廊道。

(三)打造复合型景观绿地系统。

城市新区的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绿化水平仍有待提高,这给城区的绿化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就市区绿地的分布情况看,大片绿地缺少。然而,作为城市的边缘区,这里是城市的对外扩张区域,因此对城市边缘区进行科学的生态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空间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发展带来好处。新区绿化追求城市生态建设的连通性,以及物种选择的区域性,应体现城市的自然资源特色,注重景观的整体协调。以建设城市绿网为中心,形成主城区内道路绿网,边缘区圈层绿网的空间格局。绿化重点做好环线绿化,外环线之间的绿化以基本农田为基底,形成环城的农田防护体系。打造专类公园形成各组团内部生态绿化节点。

(四)保护性开发河流湿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流(湖泊)湿地周边开发强度不断扩,湿地周边开发按照经济开发与生态湿地保护相结合的思路,严格执行蓝线和绿线管理制度,建成及防汛调蓄、灌溉、生态景观、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河流(湖泊)湿地。河流湖泊除以上功能外,还要担负着城市水安全储备的功能。故而湖泊周边应被完整而紧密的生态廊道包围——即湖岸生态环,生态廊道宽度应达到生态性岸线总长度的10%以上,以满足生态斑块之间生物物种的交换和迁移各自孤立的景点连接到一起,形成市区完整的旅游休闲游憩带,将湿地公园“溶解”于城市之中面向服务整个区域,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态文明居住区。

(五)建设快速道路景观节点以及连续景观段。

道路节点的景观控制是新区快速道路连续景观段的小高潮,使新区快速道路景观具有完整的空间序列感。节点应根据不同地区现状条件、结合重要节点的布置、考虑新区快速道路节点体系的整体性而设置。应进行景观视线分析,因地制宜地在道路沿线设置成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地或开放空间。在新区快速道路景观带与周围的经济开发区、商业区、办公金融区、居住区中心或标志性建筑的联系处,设置一般景观节点,提供城市开放空间;道路与河流交汇处、人流活动多的道路交汇处可设置公众性的广场、街区绿地或公共建筑等一般景观节点;快速路下匝道处可设置一般景观节点,以绿地开放空间、街景小品或特色建筑作为对景点。

(六)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公园管理制度。

城市新区一般家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生态公园和CBD中央公园等综合公园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形成各组团内部生态绿化节点。随着不同城市公园的差异化经营,公园经济效益进入了两极阶段,即城市公园在不失去公益性的同时,又要在规范条件下进行适当的经营开发,实现公园的造血功能。在公园内部及周边开发此类供出租的房地产,既可收取商业租金来维持自身运营,又提供了景区内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来方便游客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资源各自特征,合理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城市公园除了可由政府投资建设,其他经济实体也可根据其看重的营利性进行投机建设。

四、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运行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立法,健全监管机制。将城市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使生态建设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坚持行业监管和分级监管相结合,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强化政府职能,落实责任部门。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领城市总体的生态建设,各级行政部门分工明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生态建设的各项各类指标落实到各部门、科室、个人,增强基层组织的执行能力。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目标。

在制定城市的生态建设目标时要从统筹发展的角度,考虑长期利益和区域整体的生态效果,不能进行急功近利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城市的产业、文化、土地利用、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建设目标,以期形成健康、高效、独具特色的城市。

(三)加强公众参与。

建立生态信息共享体系,保障公众参与权。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数字技术、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市政公用、环境保护、园林环卫、市容市貌等城市建设管理活动,以及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行为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转换政府职能,鼓励公众参与。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技术支持,鼓励民间组织、社团和普通民众投入到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组织简单、实际的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将生态建设深入居民生活。

(四)重视科技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注重专业性技能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生态技术的研发资金,注重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建立城市生态专家、人才储备库。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选择“适宜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将生态适用技术应用到生态建设中,实现由传统能源节约向建筑节能的转化。

(五)合理整合土地资源,规范流转制度。

整合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要集中整治、重点开发。根据各区、块的实际情况,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以形成绿地建设的储备资源。主城区的土地利用以集约化模式为主,将中心区进行合理规划,整改旧式建筑,形成中心区高密度建筑区,以改善中心区的环境,提供相应的空间用于建设配套的基础性设施。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市场进入法制化轨道。规范土地审批程序,严禁以科技、教育、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为借口进行商业活动。

(六)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理念。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公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做好高等教育的普及工作,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将生态知识运用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多元化的生态教育普及,发挥社区的文化广场、知识窗等优势,通过文化宣传、艺术表演等形式,培养城市居民的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题研究[R],2010,8.

[2]唐玉德,浅析城市园林绿化问题[J],科技信息,2010,(16).

[3]邓少林.试论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人文关怀[J],山西建筑,2010,7.

[4]陈恒庆,王晓伟.试论城市园林绿化[J],吉林农业,2010,(5).

上一篇:浅谈土地储备工作中土地出让及收益管理问题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电梯运行自动控制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