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考

时间:2022-10-22 09:27:52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此类问题:有时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大脑始终兴奋不起来,整个群体的学习氛围无法营造;下课铃声响了,但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预设教学内容来不及上;面对有些新课文,教师无法找到切合的突破口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大减。笔者认为:教学的失误往往是教学设计的失误,教学设计的失误又常跟教学者的理念、方法有关。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在工作中不断累积经验外,更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革新教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唯一出路。

只有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不考虑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迁移性复习巩固,课堂教学过程则大体呈现为:导入――导学――小结三个环节,笔者现就其中的“导学”环节,陈述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引领质读,巧点反思

语文课堂要讲究“读”与“悟”结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读”的训练更受重视。新课程提出课堂之中学生应力求自己感悟与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读,都应有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与方式。

初读,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为课堂进一步展开作铺垫。读什么,为什么读,采取何种方式读,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学设计者的意图应该明朗。课堂伊始,教师比较适宜组织学生轻声读课文,语速快慢视教学对象与教学现有基础而定。

假如教师有意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则可以设计速读系列,形成速读训练目标链,分阶段逐步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特定内容进行品读,读的方式不拘形式:可轻声吟读,可大声朗读,可集体读,可分组分角色读。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读中涵泳文本,直至产生自己的想法,形成见解,这便是质读。要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教师就有义务对质读进行合理指导,通常是运用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探究阅读。

质读是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和认识课文的手段。学与教的新理论认为:缺少必要的读,学生对课文就没有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明了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而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过程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必要的构成,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去读与感悟,课堂就会失控,学习就会失去目标。因此,教学中必须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关键时刻,教师轻轻一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发他们对整篇文章的深入思考。“质读”是探究的前提,“巧点”则是激励学生深入反思,对文本进一步涵咏的有力武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方法指导,应视教学目标、原有基础、学生特点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读法指导还是问题设计,相机诱导都非常重要。

教师要学会与文本、与学生进行高效的对话,注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反应;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时,我从“朱自清的眼里春天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再读体会――探究文本――把握文旨”,用问题统领课堂经纬,又用质读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课本上的文字便对他们产生了磁性。在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生动体现春天的特点时,我随文字表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填写,以此来思辨并认识课文,取得不凡的效果。

二、分组合作,共同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但是,合作的形式必须由教学者结合班情与学情精心设计。为解决哪一个问题而组织合作学习(通常是讨论交流),采用哪一种方式展开讨论,包括对学习结果的预测,都应当纳入教学者过程设计的范畴。如教师平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课堂讨论反而显得乱糟糟,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分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习气氛得到有效调节,根本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探究,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得到启发,集思广益,更快速地理解课文,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而非形式主义的表面热闹。笔者认为:教学者的设计必须是有目的的、有序列的、科学的,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教师应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不可在公开课时搞形式主义。其次,平时要做好小组成员合理的搭配、分工工作,尤其是让学生产生合作中团体间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组织小组讨论问题时辅以竞赛形式,这样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用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来进行,对有些内容来说,主动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让每人都有事可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真正有所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要积极地跑动,努力地听取,随时了解学情,便于作出相应的指导或评价。

笔者认为对于分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放开。我们不妨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说话对象交流,不全然锁定在几个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小范围跑动,寻找说伴,这样既不会影响课堂秩序,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如我在执教《向生命鞠躬》时,站在“爱护生命”与“体验精神不屈”两个角度,要求学生就文中父亲刺蚂蚱、蚂蚱抗争、拼命逃脱这一情节是否合理,站在不同角度审思。我先分两大组就情节是否合理――让正、反方展开辩论,再把争议问题融入小小组讨论:之后又把重要意见浮到班级层面,师生一起共同探究,整个一堂课围绕着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寻机设问,“挑起课堂层次冲突”,让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激活教材,又引发学生对文本之外问题的热情探究。

三、找准突破口,明晰流程

文章有作者的思路,我们谓之课文的线索;教学过程也应有执教者的思路,我们称之为教学流程。高质量的课都有一根清晰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这根线索要清晰明朗,便于学生感知并能引发思考。

明晰教学流程,找准突破口是关键。例如课文《周庄水韵》(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如何正确制定且实现目标呢,我选准了突破口,紧紧抓住水韵这根贯串全文的线索,要求学生概括出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讲出联系这些内容的过渡段、句,领会作者围绕水韵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周庄水韵的特点。学生反映说,阅读《周庄水韵》觉得很散乱,但抓住线索,按着作者的思路再读,就觉得水韵像根红线珍珠一样,闪射出思想的光芒,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能读出文章的中心,体味文章的特点,这收获是可喜的。这正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延伸感悟的契机。找准并抓住这样一个突破口,整堂课的流程自然就清晰了。

一个语文教师不懂得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他就不可能有完整、严密的教学行为,他所施行的教学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随意的、无逻辑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给学生带来混乱的思想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

教学过程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一切教学行为均可预设,均可掌控于教学者之手。学生是活体,课堂当然也是活体。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的好坏,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教学中,老师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具体学情,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流程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弹奏出课堂教学中最和谐、最优美的旋律。

上一篇:银川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治理探研 下一篇:万紫千红“文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