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

时间:2022-10-22 08:05:45

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是对‘困难’学生做工作。”我认为“困难”学生不只是那些理解力差、记忆力差的学生,还指在思想上、性格上有偏执的学生。

对理解力差、记忆力差的学生,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多讲几遍,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智力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自信与坚持不懈才是走向成功的秘诀。对这样的“困难”学生我们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其对未来、对自己充满信心,“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教育工作中转化难度最大的要数那些思想上、性格上偏执的学生。他们的日常表现为:情绪低沉、容易发怒、抑郁内向、固执顽皮,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及时准确地摸清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走进他们的心灵,并用火热的心去感化他们。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秦凯的同学,是老师、同学公认的“怪生”,上课时不守纪律,不服从老师的管理,经常无故旷课。对此,我找他谈过几次话,收效甚微。过后,我仔细分析了各方面的原因:他从小跟着奶奶住在黑龙江省,娇生惯养,形成了任性、自私的脾气。9岁时来到山东学校上学,这时父母已经离婚,现在面对的是后妈,他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再加上爸爸是司机,三天两头在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已不是他的乐园。来到学校后,又觉得外界和他过不去,他看到的一切都不顺眼。我弄清了原因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他走出令其“厌恶”的教室,来到操场上的花坛边,面对美好的景物、知心的话语,他闭塞的心扉顿开:“我老觉得同学、老师看不起我,觉得处处别扭……”他的眼中流露出委屈的目光。我和他谈到了他的优点,如热心助人,对班级事务一腔热情等,并指出不是同学们看不起他,而是他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几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使他慢慢地回到了同学中间。我深切地感受到,对学生的缺点、失误,不能泼冷水,他们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是和风细雨的滋润,以及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任何孩子都毫无例外地希望被别人关爱、认可、称道。“困难”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帮助、肯定、信任和鼓励,决不能把他们放到“被爱心遗忘的角落”。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鼓励孩子,让他相信自己将来能做什么,他将来很可能就会做出什么。”我们要走进他们的心中,真诚地关爱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宽阔的胸襟,把爱的种子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情感是师生之间心灵深处架设的桥梁,是点亮“困难”学生内心世界的火把。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挚的爱。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爱,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思想深处的东西向你托出。这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还要晓之以理,只有“情通”才能“理达”,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1)走进学生的心灵,要讲究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是塑造灵魂的人,必须学会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以“点”带“面”,使其全面转化。在转化“困难”学生的过程中,要以他们的优点、闪光点来树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其好的方面逐步取代差的方面,要对他们的转化充满信心,设法使他们的闪光点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2)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切忌盲目陷入“思维定势”的怪圈。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每当“困难”学生出现了过失,老师就忍不住劈头盖脸地责怪一番:“你真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傻?”殊不知,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过失并不是他故意造成的,有时是出于好奇心,或一时冲动鲁莽所致,有时是在为班级服务中而把事情弄糟了。教师如果不加分析乱批评,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导致其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

我们坚信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坏孩子”,不能一味地以带色的眼光看待“困难”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见得样样都好。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不要以人论事,要就事论事,分清是非。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优生不放纵,对“困难”生不放弃,用爱心容下一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教师、优生、“困难”生之间的距离。

(3)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群体感染效应,激发班级每个成员努力上进的激情。“困难”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无形之中会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他们不断前进。“困难”学生因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总担心自己遭别人的冷遇,在表现中总有一种孤独感和自卑感。因此,我们应倍加尊重、信任他们,公正地对待他们,给他们以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实践证明,全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困难”学生就会出现群体感染效应,从而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增进了理解,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总之,我们对这些思想上、性格上偏执的“困难”学生,要用满腔的热情去感化他们,温暖其冰冷的不健全的心灵。要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拿起表扬的武器,树立其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建舞台,这样,“困难”学生的问题最终是可以解决的。

上一篇: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