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的现状与切入点

时间:2022-10-22 07:49:34

浅谈朗读的现状与切入点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会读?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朗读教学的切入点。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不仅需要他有深厚的功底,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认真的态度,于永正老师每次拿到教材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读教材,没有十几、二十遍下来,是不会匆匆去备课的;也有名师要求自己去上的课,必须先要背诵下文章;窦桂梅老师为了上好《秋天的怀念》,先了解史铁生的坎坷人生,并细细品读相关的文章著作,然后才坐下来备课……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想通过文章传递给我们的思想感情。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比如方建兰老师执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一课时,在学生初读时让学生充分自读,再同桌互听相互指正;了解诗意环节中安排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诗歌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在学生充分默读思考的基础上再分节朗读,发现言语的秘密;最后重点感受孩子们的心愿,“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这一节通过师生合作,创设不同的情境,重点朗读多达六七次。只有这样,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最终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心里。

3.补上内容的“空”

许多课文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文章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所以要深入理解课文,就要适当了解它的背景资料。《丑小鸭》是安徒生笔下的名作。孩子们一定听到过“安徒生”这个名字,却未必了解安徒生的个人身世。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先出示安徒生的图片以及他的简历,小时候样子很丑,脸长鼻子大。父亲因家里贫困当了兵,只留下他和母亲过着乞丐般的生活。1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继父对他很不好,更谈不上让他读书了。他想唱歌、跳舞,人家不要;他想写剧本,又很不容易被选中。但是,安徒生坚持不懈地练,不怕歧视,不怕劳累,他大量地阅读,一边读一边写,从不懈怠。终于,他成了闻名世界的童话大师。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再回过头来拜读他笔下的《丑小鸭》,孩子们更能体会到作者采用童话的写作手法,其实要表达的是一种面对艰难曲折,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乐观主义态度。

总之,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上一篇: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下一篇: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