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22 04:55:16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调查研究

一 调查的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他们能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为学校的贫困生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 调查研究设计

在某高职贫困大学生中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其中男生100份,女生200份,并对25位参加学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和5名学校资助管理部门的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90.67%。其中男生92人,女生180人。调查内容涉及贫困生的基本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以及对国家和学校现行的资助模式的认识等方面。

三 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特点

1 贫困生消费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总的态度和看法,它决定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形成后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其产生极其深刻影响。调查显示,贫困生的消费取向总体呈现健康态势,他们大部分自立自强、心理阳光、具有感恩意识。当被问及“哪种帮助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更为有效”时,79%同学选择“为其提供勤工俭学、就业机会等,帮助他独立 ”;“在贫困学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更为重要”时,57%同学选择自强独立的品格,46%同学选择艰苦奋斗的精神 ;“您打算如何支付自己三年的学杂费”时,65%的同学单项选择申请贷款并且课余兼职赚钱;“您的性格特点有哪些”,64%同学选择“知道生活的艰辛,更加善解人意,为人和蔼可亲”;“如果有机会,您愿意为其他贫困大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吗”,82%的同学选择“愿意”,18%的同学选择“看情况”,没有一个同学选择“不愿意”。虽然在经济上贫困, 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抱怨,也没有因贫困而产生拜金思想 ,在金钱面前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

2 消费期待普遍较低

作为一名贫困大学生,月生活费主要在300~ 500元之间,消费项目主要是吃饭、衣物、学习及通讯费用,其中伙食费约为每月300元,占总支出的8 0 %左右,所以他们在消费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条件和实际的需要进行,一些盲目消费、炫耀和攀比消费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调查显示,78%的贫困生在获得各类奖学金或爱心资助,都选择用钱满足自己吃饭需要,购买一些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在问及参加学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吃饭,你是最注重饭菜的味道还是价格”时,这些学生都选择最注重饭菜的价格,在问及“在购买生活必需品时,首先考虑价格还是品牌”,96%的同学选择优先考虑价格。所以在贫困大学生的消费中,最在意的还是价格,他们消费还是能够从自身实际的经济状况出发的,期待还是很实际的。

3 大多数贫困生勤俭节约、消费态度比较务实

勤俭节约是大多数贫困生的消费观念,他们每月网络电话费在30元以下占52%,30~50元占43%。每月购买衣服在50~100元占68%,绝大多数贫困生不参加各类资格证考前培训班的学习,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应考,大部分贫困生的感情和娱乐消费很少。

4 理性消费占主导地位

大多数贫困生月生活费在300~ 500元之间,月生活费选择200~300元贫困生占到了25.8%,300~400元的贫困生占到了54.2%,400~500元的占有15.5%。在问及“假如你很早以前就看好了一件衣服,想买但苦于没有钱,待到自己辛辛苦苦终于攒足了之后,这时,却需要一本价格不菲的参考书”,74%的同学选择了“ 放弃买衣服,买参考书 ”。由此可见,贫困大学生较非贫困大学生,更加认可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因此,他们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后,都能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进行理性的消费。

(二)贫困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是勤俭节约的,但仍然有部分贫困生的消费观存在误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1 消费价值观虽然趋于务实,但仍缺乏理性和诚信意识

调查显示,虽然贫困生的消费取向呈现的是健康的态势,但仍然有一些不理性的表现。当问及“有些贫困生拥有类似MP4、电脑这样的物品,您对此现象的态度”时,71%的同学选择“贫困生也有权拥有”;对于如何看待“一些学生不想归还自己的助学贷款” 的现象时, 有14%的学生选择“可以理解此种现象”、11%的学生选择“不还没关系”。同时在消费观念上, 部分贫困学生比较盲目, 存在攀比现象。在被问及“身边的同学经常消费一些高档或名牌产品时” , 只有18.8%的学生选择“反对, 大学生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 , 甚至约 8%的学生选择了“支持, 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常购买名牌” 。

2 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人如果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同样也是成就不了大事。有些贫困生贪图安逸,害怕艰苦,不愿意为摆脱贫困而努力,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还有些贫困生经常存在浪费粮食的情况,缺乏勤俭节约精神。尽管在贫困生中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同学不占主流,但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刻不容缓。

3 误用消费平等弥补人格缺失

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学说,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及成年前期这两个阶段。[1]青年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大学生由于身心两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关注自我。当贫困生将自己大学前后的我进行对比时,非常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他们内心的自信自尊与现实中状况的落差相比便产生了人格矛盾,他们不善于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并感到自卑,总觉得被人瞧不起,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普遍特点是,人际交往动机缺失,自我效能感差,人际交往的敏感性与其他学生相比差异显著。[2]在本调查中,当问及“您的性格特点有哪些”,11%的同学选择“有一些自卑,不太与人交际”,仍有2%的同学选择“极端自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问及“您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依赖其他人吗”,有8%的同学“独自应付”,15%选择“偶尔会依赖其他人”。这些学生之所以不太与人交际,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望自尊与自信,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在花钱上出手大方,追求名牌,想以此表现来获取别人的尊重,在金钱上追求心理的平衡。另一方面,这样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同时也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

上一篇: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下一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