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大家一起来

时间:2022-10-22 03:47:34

微公益大家一起来

当然,“公益”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上,多数人不会把“行人不闯红灯或是等待赶来乘坐电梯的陌生人”这样的小事与“公益”联系到一块。虽然普通人没有亿万的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每一个个体都是群体中的“微分子”,对于公益事业这个庞大名词来说。每个人的微薄公益之心将会由量变融合成质的改观,这就是“微公益”。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颇有知名度的“多背一公斤”发起者安猪,最初倡导的就是每个人在旅游的时候都为当地山区的贫困孩子多带上一公斤的书或者文具。而国外一家叫Freence的网站,只要你在网站上参与互动,每答对一个问题,该网站就为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捐赠10粒米,两年时间他们捐赠出了1576亿粒米。而这个碎片化时代特色的社会活动模式也复制到了中国,以“茶缸”的名字积累着点滴爱心。

在公益事业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的当下,微公益的本质已不仅仅是公益本身,而是微公益行为对于社会的良性影响。这种零门槛、零负担的公益方式,内容不仅仅是限定为捐款捐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参与方式。可以选择用物品交换,可以进行爱心拍卖,可以帮忙转发评论,从精神上支援,或者随手关灯、垃圾归类等等。这些都是微公益的参与形式。只要保持这份公益之心,我们就能从微小中感受到美好和温馨,因为生活就是如此微小而美好。

[半夏,作家]“无组织有纪律”的微公益2.0

王迎新

今年春天,云南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人们在电视和报刊上关注着旱情,干裂的河床和水库,干枯的田园和树木,干渴的孩子和老人,很多人坐不住了,自己开着车拉着水,送到偏远的山村。

半夏也在自己的博客上连续发表了云南旱情的文章,“珠江源的水像泪一样,还滴着一点点”,“云南旱情揪扯着温总理的心”……西安网友念青、福州网友我已飞过还有上海的网友看了博文后,立刻给半夏发短信要捐款,请她找个可靠的途径给饮水困难的灾区孩子买水喝。半夏找到滇东北会泽的朋友孙庆林,联系上了会泽县娜姑镇的学校,把朋友们和自己的捐款其七千多元钱,买成瓶装矿泉水送到学校。

当半夏把朋友传来的孩子们喝着清冽矿泉水的照片在博客上贴出来时,孩子们欢快的笑容上挂着清亮的水花,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半夏把这次纯民间自发的活动以“杯水情意,我们在行动”为题在博客上做了连续报道。

3月28日,昆明终于飘下了一阵小雨,半夏激动地写了一篇“昆明下雨了,我尝了它的味道”。文章受到了新浪的关注,并被放在了网站首页,点击量当天就冲破10000。借助web20的平台,这种“无组织有纪律”的公益活动传播之快之广,令人侧目。虚拟空间的善举,尤如漫天的细雨,润物无声。

[木耳,准妈妈]“换”醒你的微公益心

陈楠

换客是精神上的布尔什维克。通常换客的条件都是“随便,喜欢就好。”梁树新的“铅笔换校舍”在抗震救灾捐助活动中高调复出。这虽然不是日常范例,但本着换客资源共享的实质。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换客易物网的准妈妈木耳就是这样认为的,目前她添置一件防辐射孕妇装迫在眉睫,当惯了换客的她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换。同时已经当妈妈快一年的海豚姐姐在网络的另一边正拿自己当年高价购进的孕妇装发愁,而木耳小朋友也正好在发愁前不久购入的一瓶化妆品怀孕期间不能使用,易导致过期,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更重要的是物尽其用。没有造成任何浪费。习惯了用钞票换取所得的我们,总是夸大实际需求地购买,不要了就束之高阁或是当做垃圾扔掉。衣服堆积如山,很多心血来潮买下的小玩意儿,落了厚厚的一层灰,这真是浪费。何不尝试用自己的闲置资源去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呢?

[林晓燕,白领]贴身的行善之道

丁萨

不要求你千方百计去山区寻找一个失学的孩子,也不要等到发生大灾大难时才捐钱捐物,因为公益不是高调的做秀。“公益是一种态度。公益就在你身边”。林晓燕觉得从身边的事做起才是真正的公益,因为你身边就有无数需要帮助的人。

公益无处不在。开车时不要随便鸣笛是公益,等一分钟换来的是宁静与安全;乘电梯时,等着赶电梯的人一起上来再关门是公益;看到公共场所水龙头没有关,把它拧紧是公益;少打手机,多见面聊天是公益;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餐具也是公益……总之,当身边的人和事都被你“公益”了,社会就更加和谐、美好了。就像公益达人林晓燕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地做着的小公益、微公益一样,正不断以辐射状影响着周围人。早在十多年前,林晓燕出差时就已经要求宾馆不要天天更换床单,“减少一次性使用所造成的排污量”。并且,林晓燕很早就在昆明提出了“无车日”这一环保公益的理念。

林晓燕认为,公益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当把这种态度转变成行为,形成习惯时,你身边的世界就美好了。微公益,微而不小――大家都可以参与。不分你我,不分大小,温暖你我他。

[陈明,云南信息港网友]感谢所有伸出援手的人

黄思源 李虹

2004年,云南信息港上一个名为非烟非雾的网友逝去,为了帮她完成抚养一名失学女孩的心愿。身患癌症的陈明和朋友们开始捐助富民县小女孩普少梅完成学业的计划。自此之后,陈明的捐助行为便再也没有停止过,每当有需要帮助的对象时,陈明便在网上发帖,各行各业怀揣爱心的网友便自发进行捐助,每次收到捐助款后,陈明便和朋友们亲手将款送到受捐者手中。“又有一个孩子可以完成学业了。”虽然钱数不多,但陈明每次都会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一份关爱。这种相对微小的付出在一个聚合的平台,通过每个自发的个体,渗透到公益需求的每个角落。

陈明还是癌症康复中心的义工,为了能更大程度地帮助病人,她还将积蓄捐赠给需要钱看病的癌症患者们。6年来。她及身边的好心人一直持续对一个12岁脑癌小孩的资助。直到孩子18岁去世。“很多癌症患者都是哭着来,笑着走的。”陈明在用自己的言行鼓励着癌症患者,帮助他们找回生活的信心。聚沙成塔,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向善的心就能把微公益凝聚成大气候。陈明希望的便是让每个受到自己帮助的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感谢我,而是感谢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

[微公益・日常生活启示录]

武文德 欧阳小抒

1.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拔插头,这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2.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

3.不坐电梯爬楼梯。省电还换健康;

4.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

5.少用纸巾,多用手帕,许多超市里都有卖:

6.完美的浴室未必一定要有浴缸;已经安了,未必每次都用;已经用了。请用积水来冲洗马桶:

7.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脑;短暂离开时。可以关闭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则把LCD屏幕台上。减少了屏幕键盘上的灰尘积累,也增加了LCD灯管的寿命。

8.骑自行车上下班,一不担心油价涨。二不担心体重涨;短程可以徒步:

9.没必要一进门就把全部照明打开,人类发明电灯至今不过130年,之前的几千年也过得好好的:

10.减少纽扣的使用:

11.请相信,痴迷皮草那不过是―种反祖冲动:

12.可以这么认为,气候变暖一部分是出于对过度使用空调/暖气的报复;

13.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饭盒……因为制造它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

14.作为一个公共场合还能吸烟的城市。不乱扔烟头已经是最低标准了;

15.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竹子比树木长得快;

16.其实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

17.过量肉食至少伤害三个对象:动物,你自己和地球;

18.婚礼仪式不是你憋足二十多年劲甩出的面子,更不是家底积累的PK。如今简约、低碳才更是甜蜜文明的附加值;

19.用柠檬汁清洗砧板和灶台比洗涤剂更加安全环保,还有阵阵水果香;

20.衣服攒够一桶再洗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节约水电;

21.把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养到学龄前,花费确实不少。部分玩具、衣物、书籍用二手的就好;

22.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还是先熄了火,安心等会儿吧;

24.等期检查轮胎气压,气量过低或过足都会增加油耗:

25.不恫吓、投喂公共饲养区的动物,它们已经够可怜了;

26.一般的车用93#油就够了。盲目使用97#可能既废油,还伤发动机;

27.少用急刹。把油门松了。靠惯性滑过去;

28.提倡观鸟。反对关鸟。

29.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再送进冰箱。

30.将自己闲置的旧衣服旧书等物品整理收集起来,在二手市场/易物网出售,或是外出旅行时顺手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31.使用低泡洗衣粉,省水省电省时间。

32.洗衣机开强档比开弱档更省电,还能延长机器寿命。

33.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耗电量一般为其开机功率的10%左右,这笔帐算起来还真不太小:

34.如果只用电脑听音乐,显示器可以调暗,或者干脆关掉;屏保程序用黑色最多的那种最佳。

35.如果热水用得多,不妨让热水器始终通电通水。这样做一天所用的电,比一箱凉水烧到相同温度还要低。

36.洗干净同样一辆车。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1/8;

37.可以把马桶水箱里的浮球调低2厘米。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水。

38.将喝不完的瓶装水倒入汽车雨刮水器中:

39.买电器看节能指标。

40.中火烧水最省气。

41.10年前乱丢电池还可能是无知。现在就完全是不负责任了。

42.随身常备筷子或勺子,已经是环保人士的一种标签。

43.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44.有时候开短会也是一种节约照明、空调、音响等等能源消耗的方法。

45.没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费电的。

46.非必要的话。尽量买本地、当季产品,运输和包装常常比生产更耗能。

47.小包装的糖果、咖啡虽然精致但却是很大的资源浪费,若是怕便宜又没有重复包装的大包产品吃不完,用不完,可以用自己的储物盒装起来。

48.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

49.烘干真的很必要吗?还是多让你的衣服晒晒太阳吧。

50.离婚之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比离婚前高出42%-61%,让我们用婚姻保护地球吧;

51.奉行“少就是多”的简约房屋装修风格。

52.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好奇心害死的不止一只猫。

53.坚持关注并身体力行公益理念。做一个快乐的绿色地球人!

[微公益・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人人都向下面这些微公益的榜样学习,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有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融洽,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将更加和谐。

张正祥榜样事迹卿为滇池狂

张正祥今年62岁。30多年来,他把心血都花在了滇池保护上。每周他会绕滇池一圈,检查滇池的污染情况。绕滇池一周的长度是126公里。至今,张正祥已经绕滇池走了1000多圈。这12万多公里的行走都是为了阻止对滇池的污染和破坏。在过去的30多年里。张正祥花光了所有积蓄,卖了家里的养猪场。妻子无法忍受,离他而去。他的子女也经常受到不明身份人的恐吓,小儿子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张正祥自己更是经常遭到毒打。2002年深秋,当张正祥去一家私挖私采的矿场拍照取证时,矿主的保镖开着车就向他直冲过来,张正祥当即晕倒在地。两个小时后,一场大雨把他浇醒。这次挨打,使其右眼失明,右眼眶骨折。不理解的人称他为“张疯子”。张正祥说:“不是我疯了,是那些人疯了。是那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了,疯得只知道钱了。”正是因为他已这种“疯狂”,这三十多年间,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陆续封停。

石清华榜样事迹有阳光的地方就有爱

11年前。一场意外的爆炸让石清华成了北京街头的流浪者。当他在慈善机构的帮助下苦尽甘来的时候,他和一个又一个流浪、孤残、特困儿童结下了难解之缘。一开始是7个,后来是30个。如今是105个。他们和石清华生活在一个叫做光爱之家的地方――北京顺义马头庄光爱学校。光爱之家,专门收留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儿,孤残儿童,特困儿童,实行全免费寄宿制。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石清华完全依靠信心和大家对这些孩子付出的爱,收留他们,教育他们,用爱重新塑造他们。

王元举、王化安父子榜样事迹坚守山村教育53年

他们是一对白族父子,父亲王元举70岁,儿子王化安46岁,来自于革命老区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的大山深处。从1956年起,53年来,父子两人薪火相传,子承父业,在高高耸立的大山之巅,点燃了无数山里孩子的求知梦想,育人情怀感天动地。

尤其是儿子王化安,28年来工资微薄,近12年来更是没有得到国家一分钱的工资;两任老婆因为嫉妒他对学生的“偏心”,先后弃他而去;截止今日,他的教师身份还是名不正言不顺,处在“不合法”的尴尬境地。但是,他始终眷恋着那块叫做“姚峰界”的土地,那个山高路远、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为山里的孩子们播撒着知识的种子。

李连杰榜样事迹人人捐出一元钱

“1人+1元+每1个月=1个大家庭”,即每人每月最少捐一元,集合每个人的力量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随时帮助大家庭中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李连杰在2000年成立“壹基金”提出的准微公益的概念。李连杰说,他之所以成立“壹基金”,就是为了:“让捐款变为轻松及不费力之事”,将捐款变为习惯,随时为有需要人的士提供协助。作为著名华人影星,李连杰的个人信誉为壹基金的募捐工作提供了双重保障,3年多下来,他凭一己之力,募集了17亿人民币。

安猪榜样事迹多背一公斤

一名去云南元阳多依树村旅游的叫安猪(本名余志海)的网友在看到村子的贫困状况以及多名失学儿童后开始思考:“能不能利用数量庞大的旅游者的力量去帮助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小朋友?”于是,2004年4月,安猪在网上提出了一个叫做“多背一公斤”的倡议,并建立了主题网站,开始在网站上收集和提供学校的信息和需求,作为旅游者出行前的参考。仅仅依靠口口相传,在最初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广州、上海、北京的旅行者已经自行组织了20多次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00人,活动遍及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捐助文具超过10000份,书籍超过3000本。

姚晨榜样事迹“一个粉丝一毛钱”

2010年。云南抗旱救灾时,姚晨曾发微博说,截至3月29日晚上9点10分,关注她的粉丝有多少,她就按“一个粉丝一毛钱”来捐款给灾区。最后,关注她的粉丝有1308715人,她就凑了整数为灾区捐出了13.1万元。

郭建梅榜样事迹公益无阶级

郭建梅走在冬日的乡间小路上,羊群在她的身后,远山迷蒙,寒气袭人。“公益律师这条路不好走。我却走了12年。”画面里传出郭建梅的声音。这是一则电视广告的片段。事实上,郭建梅从1995年12月开始做公益律师,到现在算桌是15年了。15年前,当她放弃记者工作,走上公益律师之路时,社会上的许多人还不知道公益律师是千什么的。在家人与同行的不理解中,在来自社会的各种怀疑的目光中,郭建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妇女法律援助与研究的公益性民间组织,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上一篇:宅男又拯救世界 下一篇:张月秋刻的是木头雕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