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范文

时间:2023-10-18 02:46:41

微公益

微公益篇1

金庸被“去世”、外星舰队来也―这两条最为典型的谣言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评论。在这个盛产网络谣言的年代,果壳网主题版块“谣言粉碎机”应运而生,它对自我的定位是: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80后的化学专业博士后秋秋是“谣言粉碎机”的负责人,她身边聚集着20多位高学历的80后,学科背景涵盖物理、生物、电子、植物、数学等领域。从2010年10月份果壳网上线以来,秋秋和她的团队已经攻破了41个谣言。

如何辨别“加料”火锅?

热气腾腾的火锅成了众多都市人在冬天的“最爱”。但你知道吗?业内人士称,现在的火锅大多是“化学锅”!“不仅很多涮品用了添加剂,火锅底料里更是包含了多种化学添加剂。”那如何辨别“加料”火锅呢?首先,不要去那些一进门就香气逼人的火锅店。因为根据经验,火锅熬制的香味都是自然散发的,应该是越煮越香,而一端上来的火锅就香气四溢,绝大部分的可能就是已经被加了增香剂。其次,可以观察火锅店内端上来的麻辣锅底。如果麻辣锅的辣油显得透红鲜亮,那么这个麻辣锅底肯定也暗藏问题: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熬制的麻辣锅底,应该略有浑浊的,透亮的麻辣锅就很明显地是加了辣椒精或者火锅红。

什么是“手机僵尸病毒”?

手机僵尸病毒,是一类专门针对移动通信终端的恶意软件的总称,也被称为“僵尸手机病毒”。被这种恶意程序感染的手机,成为“僵尸手机”,它会自动向其他手机用户发送短信,用户一旦阅读这种带有恶意链接的短信,就会感染而成为“僵尸手机”,并再次对外传播这种病毒。目前已有数百万手机感染了这种病毒。专家提醒,发现话费异常要立即查清单。还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尽量从正规网站上下载信息。不能将手机号随意在网站上登记。尽量不浏览个人、黑客、。还要清理垃圾短信,遇到有诱惑性内容的短信,即便信息发送方是熟悉的人,也要立即删除。对于陌生人发送的彩信,更不要轻易打开或转发。

“失恋博物馆”是什么样的?

逝去的爱情总令人感伤。无论是熨烫婚纱的熨斗还是因一时嫉妒砸碎的后视镜,与昔日恋人有关的物品,总会勾起人们辛酸的回忆,但有时人们又不舍得把它们丢掉。在克罗地亚,失恋的人不必再为此苦恼,这里成立了世界首家以收集心碎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大受欢迎。馆里存放的这些承载心碎记忆的物品,有的普通,有的奇特,有的有趣,有的则伤感,甚至古怪。展品依不同主题陈列在不同房间。每件展品上都标有这段恋情持续的时间、发生地及捐赠者所做的说明。博物馆的创始人称,创办这个博物馆的初衷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情感宣泄方式,通过捐赠与过往情感有关的物品摆脱失恋负担。

什么是“微公益”?

当“巴比晚宴”、“明星慈善”等“大公益”形式以其显赫声势吸引着大众眼球时,倡导普通人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微公益”也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着社会生态。如果说“大公益”是靠名人的财富转移来实现的,那么“微公益”强调的则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有不少人借助网络的力量,召集到更多的普通人以集体的力量来实现公益理想。总之,微公益各种做法,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微公益的关键是启迪大家能关心身边的人、物与环境,这才关乎公益的本质意义。“多背一公斤”和“茶缸微公益”均是较有名的民间发起的公益活动。

什么是“裸辞”?

微公益篇2

王振耀将“微公益”定义为“利用新媒体,将自己的点点滴滴关怀融于社会整体之中的一种公益行动”。他认为2011年是“微公益”元年,记者邓飞在微博上所做的“免费午餐”行动,推动国家相关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表明“微公益”促进了整个公共政策的提升。

在微博上,“微公益”往往和个人品牌联系起来。例如,“嫣然基金”是建立在李亚鹏和王菲的品牌基础之上,“壹基金”是建立在李连杰的品牌基础之上。王振耀认为不仅如此,“微公益”也可以使普通人创造出自己的世界级的品牌,“微公益”可以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的公益名人。

王振耀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经历指出,“微公益”是一场革命,或者说将要改写中国公益慈善的历史,“微公益”会深刻影响中国人处理财富的方式。他并不同意有人认为当今中国处于道德沦丧的年代的说法。他以自己组织的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灾过程中的感受为例说,一个堕落的民族不可能有这么良好的救灾表现。他说:“中国到了新的大禹治水的年代,财富来了,由于没有经验,所以在处理上又回归了传统的办法。我时常感慨身边有如此多的好人好事,而微博加个体公益,是中国人展现自己的良心、品行的一个最佳平台。”

在如何扫清“微公益”的推广障碍上,王振耀认为主要有两个挑战。

第一,2011年中国GDP超过日本4 000多亿美元,意味着中日经济地位逆转。但是,中国社会还需要进一步完成体制、道德、伦理方面的转型。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做公益要谨记整体性模式。

第二,通过他和比尔·盖茨、洛克菲勒的对话,他感受到中国会产生大的慈善家,但一定要转变传统理念,先决条件是要增强民族和社会的活力,在转型期需要平和的对话、深刻的反思,不然很难掌握滚滚而来的财富。

2010年6月,56岁的王振耀辞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职务,到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当院长。“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是中国第一家授予公共管理在职硕士学位的公益教育科研机构,拥有一支在国内学界知名的社会政策研究团队。

谈到“微公益”对高校工作的推动时,王振耀介绍北师大即将推出公益网校,在网络上使公益的传播、提升、运营更快一些,搭建全球的公益网络教育平台,借助公益力量让中国的公益实现一次跨越,实现像经济起飞一样的奇迹。

微公益篇3

【关键词】微博;微公益;社会价值

公益,在我国是一个后起词,后方才出现。其发展,相较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达到2984.2亿美元,而同时期我国的捐款总额为845亿元。不仅在捐款总额方面,中美两国存在不小差距。我国公益在社会公民参与率方面也有待提高。尽管如此,近几年随着微博的开发,微公益这种新型公益模式诞生,它弥补了传统公益的不足。提高了公民公益活动参与度。

一、微公益概念界定及缘起

微公益,作为一个新兴名词,至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人们对其含义也有不同理解。有的人将其理解为草根公益,认为它改变了传统公益中以富裕群体为主的捐赠模式。也有人从传播学上将其界定为“基于诸如微博这样的现有先进传播方式进行的公益活动的行为”,还有人认为微公益是一种理念,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虽然你没有亿万的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微公益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本文认为,微公益是近年伴随着微博等媒介兴起的一种以所有社会公民为参与主体并完全出于自愿的公益行为。它范围广泛,涵盖社会各个阶层,真正有效地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提到微公益的缘起,首先要了解微博这一重要媒介。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其迅速发展,带来了微公益这一新的公益活动方式。

2007年10月7日,FreeRice(免费大米),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旗下的一款公益性质的网页游戏,由美国网络筹款活动先驱约翰·布林创办。迄今为止,一天捐出的米粒已经达到了近一亿粒。约翰·布林创建此款游戏的初衷十分简单:帮助他不爱识记英文单词的儿子提高学习兴趣,开发一款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但他作为美国网络公益的先驱,之前已经创办了“世界济贫网”,后来他将此款游戏并入世界济贫网,于是开启了微公益这一全新公益模式。在此款游戏中,每答对一题,就能赚取10粒大米。在游戏过程中,相关赞助商会根据玩家赚取的米粒数量,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进行实际捐赠,援助世界各地忍受饥饿的儿童。

在我国,多背一公斤网站的建立让微公益第一次正式登上舞台。这是民间发起的旅游网站,旨在倡导旅行者在游玩时多背一公斤的书籍和文具,在旅途中不仅可以将这些学习用品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同时也与他们交流感想,拓宽他们的知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一公斤并不沉重,可是日积月累,孩子们得到的帮助却是重量不可衡量的。

二、微博时代的微公益活动方式

微公益兴起不久,但发展迅猛,有多种形式,从救助对象来划分,主要包含支教助学、儿童成长、医疗救助、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五大类。从救助需求来划分,主要包含募款、募集物品,招募志愿者,转发支持四大类。

募款、募集物品都可以看成传统公益的延伸。不同的是,微公益有了一个新的平台-微博。微博的加入特别是转发的形式使得募款和募物的范围拓展,它不再仅限于一个城市,通过微博的宣传,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很快知晓。而受难人也可以通过微博自救,改变了传统公益被动的局面。传统公益中,除重大灾难和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事件能真正受到广泛关注外,普通事件有时很难得到解决。而微公益能汇聚各方力量,积少成多。很多时候,不是人们不想行善,而是没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微公益这种形式,即使一人只捐助一元钱,随着微博的广泛传播,短时间内也能募集足够资金。

鲁若晴是一位23岁青岛女孩,身患白血病,医院估计仅第一期治疗费用就约达40万左右,但她没有放弃生命,坚持通过微博记录自己生活及心情。其微博被@作业本支持并转发,引起众人的关注。许多网友表示要伸出援助之手。后来,薛蛮子先生通过微公益平台发起了“爱心传递,温暖白血病女孩@鲁若晴”的项目。以下是鲁若晴微博转发后4天内的情况反馈:

微公益不仅限于号召、动员帮助困难人群,人们也可以通过微公益为保护环境,支教等活动招募志愿者或是直接参与活动。传统支教活动多由政府牵头,学校承办,但由于微博的出现,很多有爱心的学生不仅自己坚持利用寒、暑假去山区支教。不少大学生开设微博,宣传支教活动,招募更多志愿者,壮大支教队伍。

2012年5月21日,通过微公益平台发起了“拒食鱼翅,万人签名活动”公益活动也是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推广效果。

三、微公益利弊分析

微公益也有利有弊,分析其利弊,扬长避短,能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微公益的出现和发展,有很大社会价值。首先,微公益创造了人人公益模式,降低公益门槛。通过微博转发等形式,不仅名人能进行大额捐赠,普通网民也能轻松参与。它将逐步改变我国社会公民公益参与度不高的局面。其次,微公益增强了公民在公益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微公益兴起以前,我国的慈善活动主要由基金会等组织主办,虽然重大事件也得到大家广泛关注,公众亦积极参与其中,但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只是被动捐赠者,对于事件本身并没有参与感。微公益模式则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意识,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他们可以通过微博随时关注事态发展,主动转发,请求更大范围帮助,甚至亲自通过以物换物或提供线索等方式成为公益活动的执行者甚至组织者。再次,微公益能监督公益活动,确保其透明化。微公益平台大大提高了捐赠效率,由于微博用户覆盖面广,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宣传效果,传统公益很难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额资金,很多时候达不到救助目的,而微公益效果不仅能过达到预期,还常常超过所需数额。

在微公益带来各种有利价值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信息传播过快,真假难辨,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因此,要保持微公益未来健康发展,应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填补微公益法律空缺,完善相关立法,并建立微公益专业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敖向姣.“微公益”成长中的政府引导研究[D].南京大学,2012

[2]葛燕.政府在社会公益类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重庆行政,2008(04)

作者简介

微公益篇4

一、微博新媒体涉及的宪法问题

微博首先遇到宪法上的言论自由问题。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以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对国家管理、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以及自己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成果的自由[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同时,《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等也确认了言论自由作为基本人权的地位。“‘言论自由’是政治自由与精神自由的核心内容”[3],其“不仅是个人的重要自由,而且是其他几乎所有自由的前提,言论自由还直接维系着社会的道德基础”[4]。微博是一种兼备日常沟通和观点交流的网络工具,它的特点决定其使用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息息相关。而言论自由并非无界限的绝对自由,自由言论的滥用之于政府、个人名誉不免产生负面影响而产生了诸如美国“清楚与现存危险”标准的法律限制。我国法律规定了国家对滥用言论自由权利的在侵犯他人人身权、危害社会治安管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的限制[1]212,微博不应因其开放性特点成为言论自由滥用的工具,应将其纳入我国法律的框架内,在维护法律秩序、保证社会稳定、保障人身权利的条件下发挥其实现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作用。

微博与宪法上的信息自由密切相关。信息自由(rightofinformation)又称为知情权,就广义而言是指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是从官方或非官方获知有关情况的权利[5]。信息自由是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并与环境权等权利被认为是第三代权利[1]226。2010年5月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新闻自由日致辞中提出:“今年世界新闻自由日的主题是‘信息自由:知情权’。我欢迎顺应全球潮流,争取制定新的法律,确认公开拥有信息的普遍权利。”微博是传统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站之后的一种新兴信息传递媒介,除日常交流功能之外还承载了新闻信息传递的作用。自1991年底陆续正式公布一批对外经贸内部管理文件以来,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一系列诸如“非典”疫情等事件以及公众迅速增长的信息公开愿望,促使信息自由相关立法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实施。但就目前的信息自由程度远不及公众所预期,一些公众本应方便获取的信息难以获取,2011年10月清华女生诉国家三部委请求公布副职领导分工事项信息一案,从该案可较深刻的感受到目前公众的信息自由权有待完善的基本情况。微博的兴起、发展是完善公共信息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体系的重要契机,提供了一种更加亲民、快速、便捷的方式来满足公众对信息自由的需求、保障其信息自由权利的实现。

微博还涉及到宪法上的公民请愿权利。公民请愿权,是一项具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保证人民请求对国家机关的违法或不当行为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给以救济的作用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检举和控告的权利[1]355。《宪法》第41条规定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以及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一系列权利。一方面,微博本身为公民请愿权的行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传统的、举报、媒体曝光等请愿方式存在发起困难、影响力不足等弊病,而微博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自媒体形式并可以迅速地形成舆论影响力,重大事项甚至可以直接影响中央决策,因此微博自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请愿权实现方式;另一方面,一般引起广泛关注的微博新闻以悖离国家法律、道德的事件为主,在披露与讨论过程中,微博这一平台起到了加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和权利意识深化的作用并为之提供了开放性的实现路径。

二、微博新媒体与言论自由、社会参与和信息自由

微博客的出现以的创办为标志,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目前Twitter的全球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其中有大约5000万的活跃用户每天都登录Twitter[6]。与我国的微博媒体以娱乐类内容为主不同,国外诸如Twitter等微博媒体更加倾向于新闻事件内容[7]。目前微博发展迅速、用户人数在近两年激增,国内门户网站新浪和腾讯的微博注册用户均已超2亿。2011年上半年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针对千余起网络热点事件的舆情源头、地域分布、领域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结论,18.8%的网络事件源头是微博,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8]。

(一)微博新媒体与言论自由的扩展

微博媒体不同于传统意义网络媒体,微博的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日常交流、经验分享的作用、公众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平台作用、不满情绪宣泄以及社会管理作用:

1.信息共享、经验分享的新方式

微博是信息共享、经验分享的新方式,以“微群”为例,从事各个领域工作、具有各种兴趣爱好的人几乎都可以在微博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作为职业、爱好经验的交流平台。以法律职业和摄影爱好群体为例,新浪微博以高校法学教授、律师等法律职业群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微群”数量接近500个,以各摄影网站、杂志、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摄影爱好“微群”达到8300余个,微博数以亿计的用户群体为信息共享、经验分享提供了极大的开放性平台。

2.信息自由、社会参与的新渠道

微博的、接收方式多样,各种网络终端都可以迅速、接受微博信息,其传播速度已然以分秒计。公众可以借助动态的微博新媒体绕过静态、单向的平面媒体和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媒体,得以迅速、直接地了解并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来。例如,上海2011年9月27日14:50左右发生的地铁追尾事件中,微博用户在事故发生后短短几分钟内就发出第1条关于追尾的微博,该微博截至当日下午4点就被转发3万余次,而在微博后半小时后新浪网才转载新民网关于上海地铁追尾事件的新闻[9]。其突出的时效性特点引发了官方与公众互动的变化,以往“我们的新闻媒体一向抱着‘稳定压倒一切’的导向原则,不愿意将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鼓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负面’报道展现在人们眼前”[10],微博的广泛应用,促使政府更加注重官方、权威信息的及时。公众第一时间获得某一公共事件的新闻之后立即可以在微博上展开了多方位的讨论,无论其参与的广泛性、速度的迅捷性抑或是讨论内容的深入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也进一步显示出了微博这一新媒体的形式逐渐成为全新的社会舆论阵地和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途径。

3.社会秩序、公共管理的新情况

其一,微博可以作为群众诉求表达的新机制。在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回答和解决“如何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等重大问题。在现今各矛盾显现并公民意识逐渐形成的情况下,参与性较强的微博新媒体正成为社会紧张之下公众合理表达其诉求、适度释放其情绪的重要渠道,可以作为现有的、司法制度等一系列官方的诉求表达、矛盾化解机制所承担的负荷的合理分流;其二,微博规避了引起公民监督权空转的行政层级等因素,可以发挥民情反应机、舆论监督器的作用,有利于增进中央对一般民情的直观认识、监督保障中央政令在地方的畅通执行;其三,微博为党政机关提供了全新的、非官方性质的文化建设阵地,“一是可以了解社情民意,二是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政务方面的信息,从而通过微博客的平台和形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回答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解决涉及民生的一些困难,特别是社会问题”[11];其四,伴随着日益深入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电子政府的发展日渐被纳入政治治理及公民社会的范畴[12]。双向性的政务微博一改传统政务公开单向性的特点,有助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二)微博新媒体与信息流通安全

1.微博新媒体对私权侵犯的影响

微博是公民实现言论自由权利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其形式多样、内容自由,且在公民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有待提高的背景之下,微博同时含有私权侵犯的隐患,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以及商业主体的商誉权等都可能成为微博侵权行为的对象,例如北京市二中院终审宣判的因侵犯他人名誉权而引起的“微博第一案”。传统媒体因不慎言而导致他人私权受侵犯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微博因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传播速度的迅捷性,导致发生的侵犯私权行为后果可能远远大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有固定的法定代表人、配置有专门的责任编辑,对传统媒体所引起的侵犯公民私权的行为,权利人得以迅速有效地追究其责任,维护自身权益和法律的权威。而微博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全新自媒体形式,其自媒体特点和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又决定了侵权行为责任主体的不明确,一方面降低了微博时违背道德和法律的风险,甚至成为一部分人恶意侵权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权利人追究法律责任、维护自身权益和法律权威的难度。

2.微博新媒体对公共利益的挑战

除了私权侵犯的隐患之外,微博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不少虚假信息、存在一些影响社会进步的因素甚至为不法分子利用的情况。首先,微博容易滋生虚假信息。例如,副部长、中央外宣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曾指出,“微博作为一种社交网络,谁都可以用,但在方便网民讨论交流之余,却也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有的网民用语不文明,甚至捏造事实。前段时间网络谣传‘歼10B战机坠毁’,到最后发现,竟然是一名网友编造出来的”[13]。其次,微博上的一些偏激言论可能影响社会进步。例如个别社会名人通过微博公开对同性恋歧视的言论,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社会的进步得益于社会包容程度的增加,尤其对于部分“特殊”群体的包容程度,而微博上明显带有歧视色彩的言论无疑有碍于社会的进步。再次,微博同时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其破坏社会稳定的工具。以今年发生的英国伦敦骚乱为例,Twitter等微博网站在骚乱过程中被证实为不法分子利用而成为煽动性言论、组织骚乱活动的重要工具。

三、创新微博新媒体管理的挑战与前瞻

新技术时代下的各种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反映在了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所取得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发展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新机遇的同时也极大地考验着全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适应、管理能力。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水平并面临较为复杂的世情社情,需要适应微博新媒体兴起、创新微博新媒体管理的巨大挑战。“加强信息网络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考虑。

(一)利用微博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诉求表达机制

建议利用微博的积极作用,完善公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和机制。微博是公众表达诉求的工具,其双向互动性决定其可以为党政机关所用以实现正面影响功能。首先,达成与正规运作的微博媒体的默契,消除其顾及常态公共事件讨论的影响扩大的疑虑。发挥微博民情反应机、舆论监督器作用,增进国家对民情直观认识、保障政令畅通;其次,利用党政机关的管理资源主导话语权,引导社情民意、促进社会进步,使微博成为官媒之外全新的、非官方性质的先进文化建设阵地;再次,通过强调微博交流中个人责任的承担,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感,引导培养公民文化、公民权利意识;最后,鼓励各领域的意见精英进入微博领域,有意识地培养引导社会进步的“意见领袖”,发挥社会贤达、专家教授在社会阅历、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纵深。最终在微博新媒体平台上形成公众的理流平台,促使其成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建议源、民意引导机制。

(二)规范微博新媒体的运作,创新管理思路

建议在不改变现行新闻管理体制的条件下,由国务院相关部门立法,逐步形成分时间、分内容、分事件的微博管理制度。

1.分时间管理微博管理区分常态管理、危机管理和紧急管理,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力度、范围的管理。建立日常检测、引导,特殊时期部分限制,紧急状态暂停微博使用的制度。在不同时期确立相应的侧重于公共利益抑或是个人权利的微博管理方式,以期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最大限度的平衡。

2.分内容管理明确以法律禁止性规定为底限、充分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管理原则。娱乐、文化、消遣性言论应予“绿灯”通行,适度放宽不违反国家基本制度的学术讨论尺度,厘清批评基层党政机关和反国家政权的区别。严格禁止煽动民族仇恨、种族歧视、国家分裂等法律禁止的言论。对于微博内容的管理以积极引导为主要方式,注重培养公民使用微博的法律意识,根本上杜绝非法信息在微博上的传播。

3.分事件管理公共事件讨论的管理范围过广可能产生并增加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应平衡处理。一般的讨论,区分事件本身讨论和煽动性言论,宽容对待事件本身的讨论,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煽动性言论。一般多为利益诉求引发而容易引起社会的同情,放宽针对事件本身的讨论则有利于疏导民意、顺利处理事件。

(三)逐步推微博发展国际化,增强我国软实力

微博自出现便被贴上了“国际性”的标签。国外微博确有在诸如英国伦敦、美国华尔街事件中被不法分子利用的情况,但国际微博是当今时代国际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增强我国软实力的机遇。作为国际化产物,国内微博也具有国际化的趋势,而目前我国微博管理的非国际化和国际微博媒体平台失声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国内微博有序地实现国际化,也不利于分解、利用国际微博的文化宣传作用,有碍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因此,有必要创新现有的微博管理方式,加强信息了解、掌握信息流通。

1.适当审慎开放境外微博网站的内容除明显不利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法律禁止的外,娱乐性言论,常规社会评论可以开放、部分开放或根据情况开放。微博以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为主要功能,分享国际微博的内容有利于充实国内微博的内容、丰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利用微博传播方式推动文化走向世界国际微博正好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平台。我国在近几十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巨大,文化软实力也不断得到提升。近些年通过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举办“文化年”等方式,不断向国外展示我国文化与发展成果,引起国外学习中国文化的潮流,国际微博则顺应潮流提供了一种向国外更加全方位展示我国的渠道。要通过国际微博对外展示我国在社会进步、公民权利发展方面的成就,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模式、触碰中国文化底蕴、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并表明我国尊重、保障人权,以及和平发展的强烈愿望。

(四)鼓励党政机关使用新媒体,规范使用标准

网络时代,党政机关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网络新生事物,一方面涉及到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的互联网能力是领导者的个人品质、综合素养和能力在网络环境中的反映”[14]。面对微博新媒体的兴起,官员和党政机关在自身适应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官员微博的个体性抑或职务性不明确造成不当利用。例如被称作“开房门”的某地卫生系统官员发微博自曝私事事件、某地交通协警着制服滑稽模仿网络歌曲;另一方面,政务微博运作缺乏标准。例如政务微博“痴呆症”严重,截至2011年11月初,全国范围内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经由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微博有18500个,其中近80%处于“聋哑”状态而受诟病[15],另外还存在“微博公文”的严肃性以及与传统公文、传统信息方式的衔接等问题。

1.规范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网络行为官员、党政机关使用微博等新媒体的纪律,确定官员使用微博的职务性质而排除私人角色,增加对党政机关微博管理的投入而避免“聋哑”现象。首先明确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微博开博只应与其职务关联,避免官员使用微博双重身份的尴尬;可由政府信息公开议事协调机构牵头由专人进行政务微博管理,及时信息,并以与网民的互动为基础,承担微博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新媒体规范化的参与和“线上”、“线下”的相互配合,实现保持党政机关严肃形象的同时,有序、逐步地改善官方媒体方式和“官民”互动体验,并形成意见领袖之外的积极、正面引导微博讨论的重要力量。

微公益篇5

【关键词】微博 公益 问题 策略

近年来,“微博”作为简短实时信息的社交网络平台倍受青睐,公益事业也借助这一平台迅猛发展,作为后起之秀的微博公益逐步在公益传播活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俨然成为公益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网络大军。然而,网络传播的间接性、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弊端也导致微博公益传播出现了一些真假难辨、缺乏公信力的问题,引发公众的反思。

一、微博公益传播的内涵及优势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如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网站、公益活动、公益项目工程、公益捐赠等等①。

1、大平台,用户广

据新浪微博官方公布数据,截止2012年底,新浪微博用户数量已经超过5亿,日活跃用户数4269万。而在2012年腾讯微博年度盛典上,腾讯更是高调宣称其微博用户已达5.4亿,日活跃用户数量超过1亿。

2、信息短,速度快

微博不同于博客的地方在于,每条信息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这就迫使信息传播者提取信息的要点进行及时,也使得信息接受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浏览更多的信息。信息量的限制带来信息速度、转发速度的大大提升,信息流通率和信息流通效率也大大增强。

二、微博公益活动传播过程的特点

崭新的网络传播环境使微博公益传播具备了独特的传播过程特色。对此,我们以“5W”传播过程模式所涉及的传播要素为逻辑起点来简要探讨。

1、主体——“草根”与“大V”并行

微博这一新传播时代催生的信息产物,不仅能让社会各个层级、各行各业的受众平等地参与到一个共同的发声平台,而且能使平民偶像化、偶像平民化,无论是“仰望者”还是“被仰望者”,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共同交流,并肩而行。

2、内容——“多元”与“偏重”并存

微博公益的内容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中西部教育(如“一根铅笔换一间校舍”)、贫困群体救助(如“暖冬行动”)、医疗卫生救助(如“粉丝带乳腺防治运动”)、环保(如封杀白色垃圾活动)等各个方面,超越了传统公益医疗、教育等范畴,并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鉴于网络公众同情心强、感性化倾向明显等性格偏好,微博公益活动更加偏重于“扶贫”“助弱”类型的公益话题。

3、方法——自发扩散引发“水晕”效应

在微博上公益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微博粉丝相互转发,通过微博“信息简洁、传播迅速”的特点加速扩散“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水晕效应”。信息的聚集与扩散都可以理解为核裂变中的“链式反应”,而引爆裂变过程的“中子”则是具有高关注度的新闻话题②。

4、对象——主体与客体重合

网络自媒体时代,每一个网民作为信息受众的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者和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在微博公益传播中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公益活动在由公益发起者微博发起之后,经历多达数万次转发,转发者是公益传播的客体,转发后成为公益传播的主体。

5、效果——影响的广泛性

至今,学界鲜有针对微博公益传播效果研究的正式结论,但微博公益传播影响的广泛性已经毋庸置疑。时至今日,微博已经成为公益事业网络传播渠道中的主力阵地,为广大网民所熟知。

三、微博公益传播存在的问题

微博公益传播虽然具备大平台、用户广、信息短、速度快等优势,并因此在公益传播领域占据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但因网络传播的间接性、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弊端以及微博这一自媒体自身发展的缺陷等导致微博公益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微博上的公益宣传真假难辨

大量水军的存在,使微博的可信度受到一定的质疑,公众的不信任感及围观心理使微博公益缺乏支持力量。微博“拟态环境”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往往使公众在看到公益传播的信息时首先采取的态度是自我封闭的围观,而不是积极参与,贡献力量,使许多公益传播活动石沉大海。

2、微博公益的监督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微博公益缺乏专业机构的管理,公益力量分散;相关政策的缺失使微博公益的传播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与合法性的参照。微博公益传播更多的是以个人名义,力量单薄,少有专业机构在微博上为公众提供公益传播的平台,倘若非名人明星,则传播效果可谓“杯水车薪”。而目前为止,尚没有一部针对新媒体传播规范的法规政策出台,令微博传播缺乏规范的监督管理,微博传播的底线与尺度尚不明确,公益传播在微博这一平台上仍没有集束的力量。而公益传播难避个人隐私、捐款等较敏感话题,故公众对微博公益传播的态度仍较为保守与冷漠。

3、微博公益传播活动缺少系统的策划

活动一般都是由个人名义或单个认证组织发起,以转发微博作为维持活动进行的方式。因缺少详细完整的系统策划,只能短时间内引起轰动,却难以维持。在微博海量的讯息与用户面前,即使是名人明星的微博,转眼也即被取代,有些微博公益的消息以单条微博的形式发送,无异于“沧海一粟”。且不少微博公益传播的活动都是“虎头蛇尾”,前期将消息发出,却缺少后续消息的跟踪。如某认证组织呼吁向山区儿童捐赠冬衣,只是在前期频繁、转发捐赠冬衣的宣传微博。本该在入冬后公布的冬衣募集数量、山区儿童受捐情况等后续消息却并没有公布给公众,就缺乏了公益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本该跟踪的消息的缺失也影响公众继续参与的热情,影响微博公益传播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4、微博这一自媒体的影响力还远比不上传统媒介

传统媒介及民间基金会仍为公益传播的最主要力量,微博更像是附加渠道。新浪微博上现在正在推行的“微博‘益’起来”公益传播,公众可以选择不同话题榜的公益话题进行转发评论。然而最受关注且一直高居榜首的话题主持人是人民日报与央视新闻这两大传统媒体,这也暴露了融媒体时代下,即使是在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上,传统媒体仍然是最受公众信赖的公益传播媒介,折射出微博的公益传播活动信任度与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四、微博公益传播的发展策略

1、从宏观上来看,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融媒体时代下的自媒体发展仍具有很大的自发行与随意性,相关法律文件亟待完善。今年的“秦火火”事件为微博的规范管理开了个好头,使人们看到政府介入微博管理的力度。公益在微博上的传播有了遵循的标杆,信息的可信性与实施性便有了良好的保障,得以使更多的微博用户通过微博关注公益事业并参与其中。除了介入微博进行规范管理,相关的法规政策也应制定并实施,这样,微博的传播标杆才能更明确、更有力度,用户在进行微博公益传播活动时才能有明确的尺度与遵循标准。

2、从中观上来讲,相应的管理部门要严把微博公益关,对微博公益传播的真实性、传播信息落实的情况做出及时的监督与把关

对于不真实的公益信息要及时清除并利用技术手段对相应用户进行信息封锁、警告等惩罚。传统媒体在借助微博进行公益传播时,更应遵循媒介规范,促使微博公益有序发展。如在公益传播宣传微博下的评论中,管理部门应设定关卡,防止某些用户出于个人目的,进行广告及个人宣传,避免公众对公益微博的真实度产生质疑。同时,对进行公益传播微博的用户进行规范管理,必须实名制才能在微博上公益信息,这样不仅是对微博者的一种制约,也可以让公众更为放心的参与公益传播活动、奉献爱心。

3、就个人而言,主要涉及意见领袖问题与公众的加强自律

(1)名人明星在微博上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极易成为意见领袖,使某一公益信息得以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同时,经由名人明星发出或转发的微博更易为一般用户信任与参与。名人明星在微博上也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对公益信息的信源做好调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为自己的公益言论负责,言出必行。如转发公益求助微博前,确认微博的真实性,对公众负责。

(2)从事微博公益传播的认证组织应组建团队对其发起倡导的公益传播活动进行专业策划,从前期宣传到传播到效果反馈要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甚至包括备选预案。如涉及捐款,还应公开款项去向。如上文所述捐献冬衣活动,应将后续冬衣发放情况等巨细到微博上告知公众。再如马克铅笔在新浪微博上承诺“每一人转发,就将向听障儿童捐助一支彩色铅笔”的活动,就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主页上捐赠情况的信息、图片等,使公众得以对此活动进行跟踪关注,影响力必会事半功倍。

(3)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同样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盲目跟帖,不随意轻信不明信源的公益信息。同时遵循微博的一般规范,如“实名制”等,在微博公益传播中理性自律,做有头脑的微博公益参与者。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性、融合性不断提高,微博的生命力可见一斑。但是,鉴于自媒体制度规范的不健全,微博公益的发展现在仍会出现失实性与无序性等问题。这就需要官民协力,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微博公益传播环境,使爱心在微博这一平台上得以奉献与传递。

【项目基金:南阳师范学院2013年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SPCP)项目号:ZB—2013—234】

参考文献

①马晓荔、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3)

②娄婷婷,《微博公益的传播特点及SWOT分析》[J].《新媒体》,2012(9)

(作者: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生)

微公益篇6

关键词:微公益;载体;大学生;思想教育

引言

实际上微公益事业主要就是借助网络和多媒体的力量,激发和呼吁人们一点一滴地开展公益活动,所以公益事业在高校开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利用实际的方式学会助人为乐,同时也能够以微公益事业作为最终的载体,帮助学生思想的进步,这也是一种思想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手段,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微公益在我国高校中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优势,以此保证我国能够拥有越来越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微公益概述

(一)微公益的概念

公益,在字面上分析其主要的意思就是公共的利益,一般情况下指的就是公共场所的卫生、社会人员的救治以及群众的福利等事业。到现在为止,我国对于“公益”一词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一般还需要看在哪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微”字,一般情况下都是微小、细微等词语的表现。所以微公益在字面上理解就是比较小型的公益事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中很多时候都需要人们开展微公益事业,这种公益活动的开展是不分阶层、不分人群和职业、教育背景,而且与年龄都无关的,甚至不论贡献的力量大小,只要个人愿意参与到其中都能够成为微公益事业的发展者和推动者。这也是现阶段社会中对于微公益事业所提出的概念。

(二)微公益的特点

微公益所具有的特点相对较多,首先是其具有的开放性。开放性主要是指微公益事业的开展是不需要具有特别限制的,甚至不会要求参与的人群,所以微公益事业在进行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1]。集成性是微公益的另一特点,这一点主要就是因为微公益事业并不是几个人组成的一个团体所进行的公益事业,而是在网络之中多个人甚至不限数量的人群共同发起的一个公益事业,在这一过程中并不会限制人员所贡献的力量,只是需要大家结合在一起,以此获得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微公益事业的网络性,实际上这也是微公益一个比较特殊的要求,在这其中的网络并不是泛指的互联网,而是传媒,只要能够传播信息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微公益的载体。

(三)微公益发展的基础

在现阶段的社会中,传统的公益事业发展速度在逐渐降低,主要就是由于近年来社会中大范围、多次数地发生公益事业造假的现象,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群都不再相信公益事业的呼吁,甚至被骗之后在网络和生活中开始散播公益事业的负面传言,这种舆论的力量会导致人们出现类似连锁反应的情况,不再相信传统的公益事业。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微公益事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微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基础首先就是网络,只有拥有网络或者是传播媒介,微公益事业才能够发展并且被人们所传播。其次就是人们的信任程度,由于微公益事业并不会限制人们所做出贡献的大小,同时也不会限制参与微公益事业的人群背景,所以很多人愿意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其中。最后则是微公益事业发展的传播基础,这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支撑,人们在参与微公益事业之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自然会传播给其他人群,这也是促进微公益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二、微公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微公益与大学生的关系

1.大学生的特点现阶段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年龄都处在20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比较喜欢网络,同时也热爱上网,所以据调查显示,100位大学生中,开通微信的学生达到了99位,开通微博的大学生达到了91位,经常逛贴吧的人达到了87位,由此可见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们通过网络相互沟通、通过网络交朋友、通过网络购物,这些都是网络带给大学生的便捷。同时,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萌芽阶段,所以对于很多事物都处于比较好奇的阶段,很多网络新闻和网络公益事业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大学生这一阶段,思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热情,很乐意为需要帮助的人们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现阶段大学生的主要特点。2.大学生和微公益之间的契合点大学生在实际上和微公益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契合点的,主要就是由于大学生属于网络中的主要群体,而微公益事业的开展也主要依赖于网络,所以大学生能够成为以微公益作为基础的群众力量,微公益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奉献精神。而大学生本身还没有加入社会,所以衣食住行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母,很难有闲置的金钱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之中[2]。而微公益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并不需要人们做出过多的贡献,仅仅是以集资的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这也是大学生和微公益之间所具有的契合点。3.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形式微公益事业一般就是在网络中开展的以集资为主要方式的公益活动,而大学生群体在校园中接触外界,与外面的社会进行沟通主要也是依赖于网络社会,所以大学生参与到微公益事业主要的形式就是网络。而很多微公益事业的发起者也是通过网络中的微博、微信、贴吧等内容进行公益事业的宣传,在这样的宣传过程中,网络发展的主体,也就是大学生群体自然就成为最先关注微公益的群体,所以大学生参与这一事业的主要形式也是以网络为主,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物品、钱财、知识的奉献。最终再以宣传的方式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之中。

(二)微公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

1.推动大学生公益精神养成微公益活动能够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之中,通过微公益事业的开展和实施的过程,能够对他人的公益行为起到感化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对自身行为产生的成果使社会的现实得到良好的满足和认知。微公益实际上的本质就是把公益事业作为常态化展开,这也是公益精神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微公益事业和活动的开展,正在以价值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引导,同时保证大学生能够在舆论和道德的角度使精神被升华。2.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大学生在校园期间,长久都是被灌输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但是实际上大学生本人对于社会和自身都有着不同的理性的追求,同时也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感知以及社会的参与意识,所以大多数的大学生所追求的都是个性的独立和解放。甚至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展现自我,对于国家和社会做出良好的贡献。所以微公益就成为现阶段大学生和社会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相连接的主要载体,这一事业的开展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同时也能够保证大学生把课堂的知识应用到公益事业之中,使大学生得到满足感,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价值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够在实际的角度和实际的工作中对大学生展开教育,也能够在根本上发挥大学生对于社会工益事业的参与程度[3]。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微公益事业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公益行为,这也是公益事业快速的变革。其能够在根本上实现大学生群体在参与公益事业中的选择性,并且也能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这一点对于大学生内在积淀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微公益事业所注重的并不是其中的付出程度,还需要用真情实感去做这项工作。同时也能够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利用社会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以此实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且逐渐改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最终提高自我的文化修养。

(三)微公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经过长久的发展,很多人都认为人们的生活是需要群居的,所以不管是在生产资料上,还是在精神资料上,都是需要通过他人得到满足的。其中个人的情感还建立在本质的力量之上。而微公益事业的开展主要就是在每一个参与主体的热情之上,所以大学生在参与微公益事业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微博、微信或者是各种网络结构把不同的社会相连接,同时在这种连接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自己日常生活中难以遇到、难以理解的事情,并且对于这些事情伸出援助之手,所以这也是微公益开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大学生在参与微公益事业,为社会做贡献的阶段得到的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现状

(一)了解程度和认知程度

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几乎95%左右的大学生都开通了微博,而微公益事业在某种情况上也是基于微博所开展的一种公益行动。所以微博也逐渐成为公益活动开展的前提。据调查显示,在所有开通微博的大学生群体中,有69%左右的学生了解过微公益事业,所以这也表明在开通微博的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了解过微公益。但是还有一半的大学生并不是没见过,只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见过微公益的宣传,但是选择置之不理或者是害怕上当选择观望。所以通过调查能够看出,现阶段的大学生中仅有少数是从来都不知道微公益事业的,但是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于微公益的认知程度比较低。这也是我国大学生了解微公益事业的现状。

(二)关注程度和参与意愿

在所有开通微博的大学生中,关注这项工作的人仅占总人数的10%左右,实际上大学生并不是不关注这一事业,主要就是在看到的时候很多学生选择视而不见,而在微博内容中把微公益平台放在关注栏的大学生少之又少。所以大学生群体很难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微公益的信息。而从参与的意愿上观察,很多大学生都有着观望的态度,主要就是由于近年来社会中出现的微公益造假现象太多,不仅仅是大学生,很多明星在参与传统的公益事业的时候都会遇到欺诈的现象,所以大学生更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把自己的零花钱投入到公益事业之中,所以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参与微公益事业程度比较低的主要原因[3]。

(三)参与频率和活动种类

据调查显示,100位大学生中经常参与微公益事业的仅仅占2%左右,其余的98%并不是不参与,而是看到了而不愿意参与其中,还有少部分大学生是偶尔会参与,这种参与也仅仅是在身边同学的带动下,才会选择参与一次,甚至是抱着被骗也无所谓的心态,实际上这种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心态就是不正确的,因为微公益是为社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量,并不是为了欺骗,所以大学生参与微公益事业之后也是为了激发起潜在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一般也都是以捐衣服、捐书籍为主,并不会主动捐钱,主要就是学生群体觉得衣服和书籍并不是非常贵重。而对于没有参与到社会工作中的学生来说,钱财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学生并不愿意选择参与到捐钱的活动之中。

(四)公益心和实践目的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过程中,仅有2%的学生认为微公益事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可信度,其余的则是有一部分人认为仅有少数的虚假信息,但是总体上是可信的,但是还有少数人认为完全没有可信度。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虽然对公益事业有着一定的信心,但是依然存在着比较大的顾虑,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传统的公益危机的影响,并且微公益事业并没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体系和监督的机制,所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公益信心,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微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四、完善微公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微公益资源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的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公益事业。但是传统的公益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也引发了众人的思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发展,以微公益事业为代表的平民公益应运而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现阶段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的修养还不是十分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在思想上和个人修养上还需要依靠自主的行为来完成,所以想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还需要在开展微公益事业的基础上,以此给予大学生实际的教育。

(二)加强对大学生微公益的引导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公益事业逐渐成为人们发展进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标志,同时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很多公益事业正在从正式的传统的公益事业逐渐向平民化的公益事业转变,这也就是现阶段社会非常流行的微公益事业。校园中想要利用微公益事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展开引导,还需要首先对大学生微公益事业的参与进行引导,以此来保证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公益事业之中,并且在公益事业开展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公益的力量,为思想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有效完善的微公益开展机制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的主体,因此微公益事业的开展,主要的受作用人群也是大学生。大学生能够通过微博、微信、贴吧关注到各种微公益事业,同时也能够在使用网络软件的过程中为微公益事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在高校开展微公益事业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机制,在这一机制的控制和引导之下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结束语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大学生在身边同学的带动和鼓励之下会逐渐意识到参与公益事业的好处和优势,并且逐渐养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在大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形成了有关微公益事业的概念,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另一途径,能够保证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微公益手段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因此经过本文的研究可知,微公益事业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董丽娜,成荷萍.“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以湖南女子学院主题班课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5):86—89.

[2]高立军,张晓蕾,张蓓.微课视角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以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为例[J].亚太教育,2016(28):126.

[3]杨天华.新媒体背景下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8):14—18.

微公益篇7

关键词:微公益;现状;影响;发展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这种公益在提供给人们平台的同时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本次调研结合社会实况,全方位调研,旨在了解微公益的现状,寻找微公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微公益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微公益对普通大众具有一定影响力,但仍需加强宣传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微公益对普通大众具有一定影响力。大多数人对微公益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说明微公益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存在一部分人参与投入微公益事业,这在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微公益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随着一些企业的“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铅笔换校舍”,“免费午餐”等微公益事业的不断进行,微公益将进一步影响普通大众,带动民众投入公益事业。

2.微公益的公信力不足

由于微公益是近年新兴的公益形式,缺少专门针对此方面的法律条文,让人们感觉得不到保障。同时操作过程不够透明且缺乏大众监督,人们无法准确知道善款金额及真正去向,这使得大众对微公益缺乏信任。调研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微公益活动虚假信息众多需谨慎辨别,这无疑是微公益缺乏公信力的一种表现,而微公益作为一项大众参与的积少成多式的公益事业,获取大众的信任是当务之急。

3.微公益的多样化形式

微公益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其范围广,传播广,大众化。根据调查,捐款赈灾这种原有形式的微公益是最受关注的,其次则是新兴的微博转发,另外,以物易物、寻人接力也受到一定关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微公益可以有更多的形式。并且借鉴近几年国外微公益的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微公益的众多形式也是引起民众注意与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微公益组织应在传承传统公益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形式并从中选择为大众欢迎的,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微公益。并且在此次调查中,各个年龄层的人也显示出有不同的关注特点,微公益事业的组织单位也可以根据该点有特点有针对的去探索。

二、针对微公益现状问题的对策分析

1.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微公益事业中

在回收统计问卷的过程中,发现加强宣传力度,希望更多人投入微公益事业是被提到最多的。可见大众认为微公益的宣传力度是不足的。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人虽听说过微公益,却少有人参与,一方面是由于公信力不足;一方面则是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大众对于微公益的认识不够。所以,大众希望加强宣传力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网络宣传、电视媒体宣传或是定期海报宣传来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微公益中。

2.出台相关法律,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公开资金去向

很多人希望能够出台相关的法律对微公益进行制约以免发生私吞等腐败现象,只有有了法律这重保障人们才会更加安心地投入微公益事业。与此同时,很多人建议完善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大众的信任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微公益切实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政府可以为此出台相关的法律,并建设独立的监督组织以确保资金透明度。

3.与企业合作,使微公益更具组织,形成大规模公益

微公益往往缺乏一个具体的体系,如果可以跟企业合作使系统更加完善,形成大规模的公益,必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且,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发现微公益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从而使微公益越走越远。

同时,有了企业的监督,微公益的透明度、可信度也会大大提升。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如若肯与微公益合作,相信会是双赢。

4.信息要进行管理,出准确信息

在调研中,大部分人认为微公益活动的信息虚假成分众多需谨慎辨别。不出所料,在群众所写到的期望中,一部分人认为信息的管理急需加强。的确,在网络上存在着大量鱼龙混杂的消息,很有可能会有人因善心而上当受骗,这无疑会打击大众参与社会公益的积极性。因此,信息的管理对于微公益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安全的信息可以使更多人正确地认识并参与到微公益中。

参考文献:

[1]吴秋鹏.国内外民间微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

[2]赵娜娜.微公益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未来发展对策初探[J].神州,2012.

微公益篇8

一、高校校园“微公益”面临的困境

(一)参与人员流动频繁,传承发展成大问题

校园微公益实践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即参与人员流动频繁。由于不存在必须行善的压力,导致每位同学的行善都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则不必勉强。另外,沉重的学业压力也导致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可能是短暂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校园微公益常态化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即为传承问题。传承不好会导致活动缺乏连续性,不利于高校微公益服务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突破途径难寻,推广效果不够理想

“变则活,不变则死”,创新是校园微公益组织良性发展的源头活水。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形式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大学生极易产生审美疲劳。但是,受限于青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资源运作不太专业、活动范围不够宽广等因素,校园微公益的创新和推广有些步履维艰。

(三)公益专业知识欠缺,运作团队不够专业

高校微公益组织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多是兼职或志愿者,在公益领域专业知识欠缺, 在财务管理、资源运作、媒体运营等方面也缺乏专业知识,在具体项目的开展上也不具备专业知识、缺乏专业处理方法。上述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将严重制约高校微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外部立法严重滞后,内部缺乏规范指引

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导致高校微公益组织在法律上缺乏相应支持,容易遇到障碍和困难。就内部管理而言,部分高校的微公益组织缺乏清晰合理的管理规范,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运作流程等方面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导致内部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甚至还存在家长式作风和一言堂现象,造成民主的缺乏和组织的僵死。

二、高校校园微公益持续发展之路

为实现高校微公益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信息透明开放,提升社会公信力

慈善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公信力的强弱是根本保障。因此,高校微公益组织必须做到公开、透明、规范,打消人们心中的疑虑。首先,要加强财务透明度建设,制定严格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及时公开财务信息并主动接受监督。其次,在项目运作上也要做到公开透明。项目从开始、实施至完成,每个阶段都应及时向外界披露信息。此外,当质疑声起时,应快速回应,及时给予合理解释,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合理的方式打消大家心中的顾虑。

(二)加强自身管理,打造品牌工程

高校微公益组织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搞好内部文化建设,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打造微公益服务的品牌工程。通过开展各种切实有效的活动,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在奉献爱心中收获感动,在实践爱心中学会担当。

(三)完善保障机制,支持健康发展

首先,高校应成立相关机构对校园微公益组织进行指导,使其有所依靠;其次,高校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经济保障;最后,高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从“微公益”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四)出台相关法律,建立监督机制

一方面,要从法律层面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运行进行原则性规定,使高校微公益组织能够依法开展公益活动,平等参与社会竞争,获得应有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可通过校方监管、组织自律、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和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对高校微公益组织的财务情况、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以便有效规范高校微公益组织的行为,提升其社会公信力。

(五)寻求外力支持,加强交流合作

1. 加强和政府的交流。大学生尚未踏上社会,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如能在开展活动,特别是到边远地区支教帮扶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有助于活动事半功倍地开展。因此,高校微公益组织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援,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

2. 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虽然二者追求目标不同,但依然合则两利、合则双赢。对微公益组织而言,通过与企业合作,可获取公益项目所需的资金、物品和信息等资源,也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公信力、知名度。而企业也乐于同公益组织进行合作, 以改变人们对企业唯利是图的偏见,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上一篇:白居易元稹范文 下一篇:三峡导游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