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解读

时间:2022-10-22 02:41:10

当代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解读

摘要:随着现代高校教育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程度不断深化,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地位也不断凸显,高校图书馆现有功能也正发生着革命性变迁,而功能变迁折射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有必要在社会实践中对功能变迁趋势、途径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度解析和理论廓清,为高校图书馆改革发展提供些许新思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功能 变迁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职能部门已处于一个动态的社会系统体系之中,在与社会、学校各板块的相互碰撞磨合的过程中,其主要社会功能正或多或少的发生重大变革,在许多方面还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矛盾。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对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型的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

一、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趋势

1、服务形式向特色化转变

服务形式特色化是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变的显著标志。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资料存储、收集、整理、归类的主要职能部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图书文献资料,而且还拥有丰富的自产文献,包括学报、学位论文、教师和科研人员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等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是学校和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学校和社会急需的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在高校图书馆以往的社会服务过程中,由于株守传统的服务形式,始终未能将学校馆藏的特色文献资料以特色化的形式推向社会,特别是一些珍本和孤本图书文献更是“只闻其名、难见其面”,只能为极少数特殊群体服务,不仅大大限制特色文献资料的利用率,而且制约了学校图书馆功能的拓展。

服务功能特色化转变的基础是创新图书馆服务组织结构,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一体化图书资料服务系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对馆本部和学校各院系图书馆(室)现有的纸质特色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献资料服务的一体化,使馆藏和各院系图书馆(室)的特色文献全部可进行统筹对外服务;二是在通过组织平台,使全校的图书馆和各资料室相互耦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特定校图书资源信息链带,且与周围各种图书资料库进行网联,在本地区乃至国内外图书资料服务体系占有重要席位。当然,建设特色化图书资料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历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有学校的政策的强力扶持,以及学校各部门和教学院系的大力支持,否则只是空中阁楼。

2、服务能力向社会化方向转进

而今,随着我国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进一步密切,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呈社会化趋势,出现了校内校外多样化的读者群体,在校内,面对的不仅是普通的高校学生和教师,而是综合素质、社会经历、职业年龄之间的差异不断凸显,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需求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教自考等等不同类型教育学生与教师群体。在校外,需要面对政府部门、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众多不同需求的特殊读者群体。读者群体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社会化。然而,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与教师,图书馆现行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目标、服务方式均是围绕这个目标运作,并在长期发展中产生“路径依赖”效应。导致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僵化,面对社会化、多类型的读者群落,以及不断扩张的服务需求,无所适从,只能惯性的疲于奔命式地应付多方日常服务,这必然产生服务与需求间的落差与矛盾。图书馆服务难、读者满足需求难,读者不适应、不满意,服务效果不尽人意,对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水映大的情况已成为现代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普遍问题,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显然,推进服务能力社会化已成为当代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的核心环节。

二、影响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的现实问题

1、服务质量与服务规模问题

高等教育社会化促进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不断拓展,社会职能不断增加,并由此引发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规模与服务质量的矛盾,在新的形势下,凭藉现有的图书资源,是扩大服务规模,还是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是否就要牺牲服务质量?“熊掌与鱼能否兼得”?已成为图书馆功能变迁中必须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前社会经济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面发展,高校图书馆改革发展的重心也必将由扩大服务规模转向提升服务质量,高质量的服务是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服务质量好了,服务规模就必然会不断扩大。然而,在以往图书馆的改革实践中,一些高校图书馆片面理解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内涵,在发展过程中“求大求全”现象严重,对服务规模的关注超过了对服务质量的关注,服务机构重重迭迭、服务项目花样翻新,然而由于服务质量上不去,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没有促进图书馆改革发展,而且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后果。这种现象表明,在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没有服务质量或者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规模上的扩张不是真正的发展,而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图书馆改革事业的损害。因此,解决好服务质量与服务规模的关系问题,科学调整服务结构与服务布局、拓展新的服务行为方式,整体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以整体质量的提高,促进高校图书馆又好又快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中亟待解决又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2、人力源开发与现代科技改造问题

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导致馆内人力资源开发与现代技术改造关系的紧张,一方面,高校社会化发展和图书馆功能变迁又对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整体与个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图书馆虽然是高校在编人员数最多的职能部门,可是现有管理人员结构不尽人意,大多数图书馆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且馆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专业基础素质结构不够完善,对图书馆工作的现代化普遍感到力不从心,而受教育资源、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现实因素的局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引进困难,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整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另一方面,图书馆功能变迁离不开现代教育科技的支撑,迫切要求图书馆加快图书馆服务体系现代化进程,包括通过现代教育科技改革服务功能,实现由手工借阅扩展为电子借阅,从在馆服务发展到馆际服务,从提供馆藏到帮助读者获取馆外信息的战略性转变。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迅技术的运用,建立校园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实现远程联机编目与检索,以现代教育科技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但馆内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制约现代科技改造水平,虽然不少高校为图书馆增置了大批现代科技设备,但由于缺乏高级管理和专业操作人才,许多先进设备闲置,极大的影响了馆内现代科技改造的速度。

三、实现高校图书馆功能转型的主要途径

1、建立市场化资源互动机制

建立市场化图书资源的互动与互补机制是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的社会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强调的是服务的社会化。而在推进服务社会化过程中的市场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只有通过高校图书馆藏文献资料与社会的共享与交流,实现与市场需求的互动与互补才能完成功能变迁的行进过程。因而,现代高校图书馆在对校内各类文献资源的使用情境进行梳理与提炼的前提下,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的文献资源互动与互补机制。

高校图书馆市场化资源互动机制包含两个方面要素。一是功能变迁必须贴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社会市场对高校文献资源的需求呈动态变化趋势,只有在市场竞争与比较中,才能清楚了解高校馆藏各类文献资料的过去价值、现行价值和未来价值,清醒认识“校馆”服务功能的优势与缺失,为“校馆”文献资源的重新整合、资源结构的优化组合、资源体系的科学配置提供导向,并据此作为“校馆”文献资源形成资源聚集新优势和资源新特色的主要参照。第二主动地发挥“校馆”文献资源与市场其他类型文献资源互动与互补特性,加强“校馆”文献资源“自我造血”与“自我完善”的功能,充分利用校内图书文献资源使用中的空档与间隙,合理布局和调整图书文献资源,根据不同社会市场的不同需求,运用时间交错、迭次使用、饱和利用等行为方式,达到以现有的图书文献资源取得最好的社会服务效果的目的。

2、建立规范化管理体制

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是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的制度保障。当前,高校已成为各类人才培养的高原、现代科技创新的高地、先进文化生成的高峰,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以及高校改革发展实际出发,全面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转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高校教育改革最为紧迫的任务。然而,一个长时间内,高校图书馆体制改革未能跟上高校社会化发展的步伐,不仅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图书馆的技术改造迟缓,而且服务社会、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意识缺失,等、靠、要思想并未根除,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开拓意识淡薄,图书馆原有的管理体制与制度体系难以适应高校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体系创新,全面把握现代高校社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为高校多极化发展作出新贡献。从这个认知上说,图书馆管理体制创新和制度体系建设将影响高校社会化发展进程。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程慧荣.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工作的若干思考[J].情报杂志,2002,4:45-47.

[2]王虹.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3:36-38.

[3]郑邦坤.基于网络图书馆的思维方式[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5:19-21.

[4]陈蜀园.试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J].图书馆学刊,2003,1:55-57.

[5]韩海涛,谢春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知识,2003,2:;96-98.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培养之社会实践研究 下一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