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中职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2 01:16:50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中职课堂常出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又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以后的发展和幸福。对此,在采用课堂管理策略进行预防和纠正的同时,可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抑制课堂不良行为,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关键词:中职课堂;有效管理;积极心理学

课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基础。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寻找中职课堂的有效管理是目前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积极心理学与中职课堂的有效管理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于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其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过上良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是指主观上的感受,是指个人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和发挥了最高潜能的行为。

(二)有效的课堂管理内涵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一方面能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为宗旨。最有效的管理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管理。正如高尔顿所认为的“唯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这套自制工夫,使他能够凭靠自己去做适当的决定,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教会学生自我控制,可以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而将更少的时间用于管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将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以后的发展和幸福。学生形成自我控制能力,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中职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中职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有学生、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但大部分的课堂不良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且大部分的不良行为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而形成,已经成为了坏习惯,它不是一朝一夕能轻易改变的。因此,我们除了采用课堂管理策略和手段对课堂不良行为进行预防和纠正外,还要应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以优势为本的青少年发展模式,通过给予积极的期盼、营造积极的氛围、创造积极的体验和善用积极的评价等措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抑制课堂不良行为,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二、培养学生积极行为的主要措施

(一)给予积极的期盼

(1)对班集体给予积极的期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班集体的积极课堂氛围和课堂积极行为给予积极的期盼。首先,教师要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制订课堂规则,使全体学生清楚课堂规则的作用、要求和教师的期盼。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积极的行为,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不同场合应该怎么做,并把教师的期盼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程序和规则。其次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根据课堂不良行为出现的情况,继续对规则进行强调、期盼和实施,使全体学生清楚教师不希望他们做什么(即不良行为),同时在殷切期盼他们做什么(即积极行为),以及应该如何去做。再次,教师要对课堂行为情况的进步进行肯定和提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可以培养班集体的积极氛围,并通过集体的力量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形成。

(2)对学生给予积极的期盼。虽然中职生在课堂上不良行为多,但他们也渴望自我实现、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同,是存在成功潜质的群体。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他们一样能进步。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用欣赏的目光挖掘学生的个人优势和潜能。对他们出现的课堂不良行为,除了要帮助其分析问题的原因外,还要帮助他寻找个人优势、与其不良行为相对应的积极方面和努力的方向等,并给予积极期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成长点和发展方向。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予以不同的期盼,并且这些期盼是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能达到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盼,感受到教师的信任,确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教师所期盼的目标,使他们的动机被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推动自己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殷切期盼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沿着教师更高的期盼不断发展积极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不断减少课堂不良行为。

(二)营造积极的氛围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安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等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等。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因此教师在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在对课堂气氛正确判定的基础上,应该做到:

首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要热爱和信赖学生。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才能感染和打动学生,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缩短师生之间因角色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增强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这体现在教师的微笑、期盼的眼神、温和的语言,以及和蔼可亲的动作等各个方面。

其次,教师要公正、平等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当作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以民主的方式、平等的态度组织和指导教学。

最后,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流,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形成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三)创造积极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体验主要指的是积极情绪体验,即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他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由于来自个体的内部,所以它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从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不管是感官愉悦还是心理享受,他们对个体的人格及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中职生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会很快地产生厌烦的情绪,使教学陷入困境,造成课堂不良行为增加。因此,教学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参与学习的活动获得成就感,能使他们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逐步改变他们的厌学情绪,从而减少课堂不良行为。?

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要积极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体验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行为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多一些“做”的内容,重视实践性。对学生来说,“做”比“听”容易懂,而且“做”与原有的学习基础相关性不大,让学生在“做中学”;要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熟悉的生活内容及其应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要注意层次性,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通过努力均有所收获等,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游戏、讨论、演讲、表演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并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积极体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通过积极体验的积累,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以促进积极行为的养成。

(四)善用积极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求得到赞扬。因此,教师要善用积极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推动学生积极行为的养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1)善用积极的评价。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在课堂上要善用积极的评价,多用积极的语言肯定和表扬学生,只要任何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让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激发,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养成积极行为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收获进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摆脱失败的阴影,激发学生不断培养和发展积极行为及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2)善用积极的语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要少说或避免“不”语言,即“不行、不好、不是、不对、不可以、不努力、不认真、不能做”等;不说“讨厌、捣乱、烦人、罚站(抄)、笨”等,这些语言会使学生缺乏自尊,失去信心;更不能说“混蛋、滚出去,不要脸”等,这些恶语剥夺了学生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要多说“行、好、是、对、可以、试试、能做(好)、做得了、有能力、有潜力、有进步、会成功”等,这些积极语言能满足学生的自尊,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积极语言更容易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让积极语言脱口而出,成为习惯,让师生互动过程成为促进学生积极行为习得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以积极的心态,采用积极的方法,不断培育学生的积极行为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抑制课堂不良行为,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注: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职课堂的有效管理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YQJK23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

[2]阳志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孙冬梅等.课堂管理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如何有效发挥学簇(学习小组)的作用 下一篇:PETS II口语测试促进中职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