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10-22 12:59:55

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2009-2010年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为样本,对高管薪酬水平、高管持股水平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期望得出我国上市银行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而选择对企业绩效有正面作用的高管激励方式。

关键词: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相关文献研究

1.国外研究。国外对高管报酬激励机制与企业经营绩效问题的研究已经引发了学术界和企业界长达80多年的激烈争论。最早的研究是 Taussings和 Baker(1925)完成的,发现企业家的报酬和企业业绩指标之间只有很小的相关关系[1]。而McGuire Chiu 和 Elbeing得出销售额与经理薪酬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2.国内研究。国内在最近一二十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研究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但是薪酬激励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方式也不是很成熟,加上选取的样本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魏刚、李增泉、杨瑞龙和刘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的相关性[2][3]。而张晖明、陈志广,张俊瑞、越进文和张建得出结论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存在相关性[4][5]。

金融、银行业高管薪酬一直以来都居于高管薪酬的前列,所以本文试图研究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以期得出一定结论。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假设一:高管薪酬水平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二: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2.数据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2009-2010这两年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我国上市银行共16家(共32个观测值)。本文的财务数据来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及在大智慧、投资堂上出具的财务报告。本文薪酬分为三个方面薪酬总额、前三名董事会薪酬、前三名高管薪酬。经营绩效指标的选取两个指标: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

3.模型建立

基于以上假设以及变量的选取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EPS=a0+a1TP+a2DP+a3EP+a4ST+e

ROE=b0+b1TP+b2DP+b3EP+b4ST+e

TP:薪酬总额占企业净利润比例

DP:前三名董事会薪酬占企业净利润比例

EP:前三名高管薪酬占企业净利润比例

ST:高管持股占公司股本比例

三、相关性检验

1.描述性统计

用Eviews软件对32个观测值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表1。

表1:描述性统计

第一,银行高管的薪酬普遍偏高,并且高管薪酬最低值与最高值相差也非常大。第二,银行高管的持股比例分布还不是很广,上市银行共有16家,但是进行了股权激励的银行只占到6家。这说明股权激励在银行也才刚刚起步。第三,上市银行的每股收益的最大值是最低值的十倍,差距很大,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值是最低值的二倍,差距相对较小。

2.多元回归分析

我们对这些模型回归分析得到表2。

表2:各模型回归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首先,前三名高管的薪酬(EP)、前三名董事薪酬(DP)的相关系数都为正值,并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5的条件下,前三名董事薪酬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是显著相关的。而前三名高管薪酬在显著性水平为0.5的条件下与每股净资产是显著性相关的。这说明在我国银行高管的货币激励机制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是有显著性影响的。其次,从模型一和模型二中可以看出高管薪酬总额与每股盈余、每股净资产的相关系数为负值。反应出所有高管报酬之和并不能够对银行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再次,无论是在模型一还是在模型二中高管持股比例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的系数都为负值,并且都不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5的检验。

四、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银行高管的薪酬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银行的经营业绩是有激励作用,但是我们仅仅靠薪酬激励也有负面作用。从我们的数据分析中知道前三名高管薪酬、与前三名董事薪酬对我们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有显著作用,但是高管总的薪酬却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前三名高管的薪酬一般都很高,其余高管为了追求高薪而进行过度投资导致委托-成本的增加,进而导致总的薪酬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第二,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我国上市银行共有16家,但是进行股权激励的才只有6家,并且进行股权激励的六家企业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的数额比重都很少,并且在所有的高管中拥有股权的也仅有少数人,分布不广。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建议:我们可以采用短期激励制度与中长期激励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应该将高管的薪酬激励纳入到银行内部监管的范围,在进行激励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约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Taussings F.W. Baker W.S.(1925),American Corporations and their executives:A statistical inquir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

[2]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4-30.

[3]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4]杨瑞龙,刘江.经理报酬、企业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145-154.

[5]张俊瑞,赵进文,张建.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3(9):31-34.

上一篇:如何进行QC小组活动管理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制度与情感之外的第三种管理——价值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