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战略转型

时间:2022-10-22 12:26:58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战略转型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提出了看法,以期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形势;问题;战略

[作者简介]李喜梅(1972―),女,湖南双峰人,湖南大学博士生,广东金融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520)

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总量出现阶段性过剩,结构矛盾加剧。

近几年粮食连年丰收,使得粮食总量出现阶段性剩余,库存大量增加。1997年棉农尚未出售的棉花占总产量的40%。其他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和一些养殖业的生产,也相继出现“卖难”现象。在农产品总量过剩的同时,其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低档、普通的原料性产品多,优质、高档的深加工或专用产品少,跟不上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如我国水果,一方面,我国大量水果供过于求,销售困难;另一方面,近几年却进口大量水果,1999年我国干鲜水果进口总量为63.43万吨,加工水果进口量为1.98万吨。在进口水果中,以香蕉、菠萝、芒果、番石榴、苹果等为主,而这些不少就是我国大量生产的产品。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将日益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但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积累水平较低,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大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全国水库中约有1/3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设施需要维修,保障能力大大下降,其他基础设施也很短缺,整体来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依赖性提高的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据黄季琨等统计,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1999年,按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在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分别达到84.73%、70%、78.03%。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的农业生产系统是以追求高产量为目标的技术支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农产品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常规产量生产多,且停留在知识形态,高品质、关键性的加工类技术少,还不能很好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外,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薄弱,农业科研推广体制滞后制约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8%左右的较高增长速度,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度增长,然而,农民收入增长却日益缓慢,甚至1997-2000年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四年回落。2001年虽然出现恢复性增长,速度也并不快。“九五”以来,尽管中央把农民增收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总体收效甚微,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

5、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

从农产品供求上看,近年来,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大幅下降,但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却下降缓慢,而且其绝对量还在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剩余物有限,可供给市场的剩余产品有限。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我国农产品供给已达到丰年有余,农业生产市场化受需求的约束越来越紧。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

目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0.9%,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三农问题的发展目标,一是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二是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三是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围绕这几个目标,现阶段应做以下战略调整: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农业支援工业、城乡分割的体制转向工业支持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

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1950-2000年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平均为9.85%,占农业产值大多数仅4%左右的水平。而且,国家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到了地方,地方财政部门还会因预算收入不足形成农业投入预算数与实际投入数的缺口即虚投现象。与此对应,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都是由国家提供的,这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弱质性、巨大的消费市场等客观特性不符,也与工农平等发展战略相去甚远。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并对投入方式进行改革,杜绝资金截留和虚投现象。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人民银行应该特别规定,商业银行应将一定比例的贷款放在农业部门。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事业,依法适度发展民间资金互助,以克服资金困难,防止高利贷剥削。除此以外,中央银行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优惠的货币信贷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宽再贷款条件,降低再贷款利率,加大信贷支农力度。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实现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其中相当多的可以进入到城市,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要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4、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要素流动创造条件。

要改革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治安制度等,要创造条件使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流动起来,使农村劳动力逐步流入城镇,有条件地在城镇居住下来。这样,不仅直接增加了转入到城镇的劳动者的收入,而且可以减少农村土地的负荷,逐步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差距,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逊提出的“要素价格均衡理论”,在没有交易成本的前提下,要素禀赋结构不同、比较优势有异的地区,如果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决定产业结构,然后,通过统一的产品市场,进行地区间的产品串换,那么,各个地区间劳动者的收入就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趋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会成为拉动另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以粮食为例,粮食这种土地相对密集的农作物在东部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有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当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就会增加向生产粮食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的购买,粮食市场的价格将会相应上升,中部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就能从粮食增产中得到增收的好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会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拉动力。这样,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就会随着东部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而不断缩小。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cn.2006-02-21.

[3]黄季琨,Scott Rozelle.公共投资、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中国农作物增长的综合论证[R].国际研讨会论文,复旦大学,1995.

上一篇:《径山茶图考》之径山茶之文化 下一篇:简析明清时期江西传统民居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