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理疗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22 11:46:42

针灸与理疗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针灸与理疗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76例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与理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38例患者中,治愈3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7%。对照组38例患者中,治愈25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58%。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炎;理疗;针灸;疗效

特发性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1]。多于感染风寒有关,导致面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甚至神经变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男性略多见,大多数为单侧性发病,其发病与季节无关。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对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与理疗治疗,其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我院治疗的资料完整的78例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18例,年龄8-65岁,平均28.3±2.4岁。所有患者均为突发一侧面部肌肉活动受限,如不能皱眉,不能闭眼,皱纹消失,嘴歪斜等等。可伴多泪,舌前2/3部味觉障碍,耳鸣、听觉过敏等。急症到医院就诊,经查体,茎乳孔区、耳内或下颌角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药治疗,如泼尼松,30-60mg/日,晨1次顿服;或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5天后改泼尼松口服,逐渐减量至每日5mg,疗程以2周为宜。维生素B1100mg及维生素B12500μg,肌注,1次/日。地巴唑10mg,日服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理疗与针灸治疗。

1.2.2 理疗 急性期茎乳孔周围热敷,采用超短波在患侧乳突和耳前治疗,先给予无热量治疗3天后采用微热量治疗,1次/日,每次10-15min,2周1疗程。局部采用红外线照射:以茎乳突孔为中心偏向面部温热量照射,1次/日,每次30-45min,2周1疗程。照射时保护眼部。

1.2.3 针灸 发病1周后给予针灸治疗,同时配合针灸地苍透颊车、四白、翳风、听会、耳穴、太阳、牵正、风池、足三里、养老穴等交替使用,10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2] ①痊愈:面部所有肌肉活动功能正常。②显效:部分肌肉活动功能可轻微减弱,并有轻微的联带运动。③有效:部分肌肉活动功能明显减弱,但是两侧损害程度不对称,无严重的联带运动。④无效:面瘫无改善或发生面肌痉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11.0软件分析处理,组间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见表1。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炎(Bell麻痹),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亦属自限性疾病,绝大部分在一到三个月内可以痊愈。其发病多于感染风寒,感染病毒以及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密切相关。病理上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轴突变性。

特发性面神经炎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压迫,促进功能康复[3]。面神经炎也属于中医学“风证”范畴,是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是邪气留于经脉,导致气血瘀阻,脉络不通,肌肤失养而成。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4]。采用超短波或红外线治疗可以改善面神经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起到减轻水肿,改善痉挛,松解组织粘连的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纤维的再生的作用。特发性面神经炎若急性期针灸刺激能加重面神经水肿而影响其治疗效果,所以针灸治疗宜在恢复期后进行,可收到促进恢复之功[5]。西医治疗,给予皮质激素,可减轻神经水肿,防止变性。B族维生素,尤其是VitB12,可促进末梢神经再生。地巴唑改善微循环。本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给给予理疗及针灸治疗,总有效率达97.37%,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尤书德.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74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11(4):85-86.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讨论稿)[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1):22-24.

[3] 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83.

[4] 谢明花.理疗治疗特发性面神经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8(5):67-68.

[5] 马红鹤,金明月,王春玲.近年来针刺治疗Bell麻痹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49-51.

上一篇:高中毕业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预防方法 下一篇: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