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视野中的课堂管理

时间:2022-10-22 10:16:17

论新课改视野中的课堂管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将面对更大的挑战,赋予新的内涵。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我国教育学界对课堂管理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课堂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新课改下的课堂管理必须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确立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以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基本目标,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和有效性为核心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课堂管理模式。

在新课程不断推进并切实深入到课堂变革与重建的视野中,教师应重塑新的课堂管理文化意识,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转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教育教学机智,提高课堂管理艺术。

一、新课改视野中的课堂管理应确立“以人为本”理念

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现代教学,我们再也不能实行以前的那种单调的、不科学的课堂控制办法。在课堂管理理念上,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由注重教师中心向注重以生为本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积极正向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成为课堂管理基础目标。“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与之相适应的课堂管理理念必须进行转变。在具体的课堂管理中,我们应通过激励和引导来展开教学,激励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能否极大地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开发,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同能否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建构优良的教学环境和实现有效的沟通同等重要。课堂管理的促进过程,不是推着学生朝着哪一个方向走,而根本在于满足学生作为人的基本的需求,即成就感、归属感、认可感、自尊感等。教师要本着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的理念,以真诚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时时刻刻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并与他们建立不间断的联系,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有信心、有动力、有方向,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二、新课改视野中的课堂管理应完成从简单控制到多渠道沟通的管理方式的变革

多渠道的沟通和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保障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言语交谈,眼神交流,课外活动的开展,都可以成为沟通的渠道。只有学生打开心房,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课堂有效行为的发生。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习惯于把四十五分钟的课堂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常见的课堂控制方式,表面效果的直接体现为学生的顺从。但经过现代教育观念的锤炼发现它实在是一种极其低效的,常常会适得其反的管理方式。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和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可以说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就像一种植物需要播种、浇水、施肥、精心培育一样。所以,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品质,师生互动的品质又直接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有效发生。反之如果一味地做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和课堂管理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沟通措施,只知道单调地控制,学生的课堂价值就不能实现,心理上的成功需要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在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和挫伤的情况下,我们怎能希冀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活动,实现自己学业和人格成长的最好发展呢?

三、新课改视野中的课堂管理应完成从维持纪律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内容的改变

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相互促进的系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管理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课堂管理,教师简单地认为管理就是让学生遵守纪律,没有学生违反纪律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在具体的课堂管理上,教师缺乏宽容的心态和宽阔的视野,学生对教师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应对,皮球掉进树洞里只能灌水。于是,学生人格的主体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者成了好学生,教师的控制使学生失去自我,陷入一种盲从状态。这种落后的价值态度必定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那么新课改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是什么呢?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一种充满积极、主动的新型师生合作关系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师生要实现直接的对话,在对话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学习心理及学习效果等。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年轻的血液中发现他们不竭的对知识探求的动力,以民主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师生一起探讨学习的真谛,在实际的教学中勇做课改先锋,做学生知识、人生的引路人,给他们以方向和信念。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四、新课改视野中的课堂管理应从依赖基础性策略过渡到个性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策略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课堂活动多样化及学生个性丰富化注定课堂管理策略的非单一化,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应该是能灵活地交替使用,适时调整,发挥各种管理策略的优势,互相弥补,共同协作。这就要求教师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管理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和生长自己思想的空间与机会,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管理创建良好的基础。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足够的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因材施教,全面兼顾。只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引在课堂中相得益彰,才能够构建出一种和谐的课堂管理文化,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真正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教师个性和类型的不同,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将不再遵从一种模式。教师可以建立个人课堂管理系统,实施具体的课堂管理策略,形成自己的特殊模式。当然,这种个人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也是在基础策略指导下,教师个性化课堂管理策略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的要求和变革。

五、新课改视野中的课堂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新课程要求我们建构的课堂管理模式,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教育工作中,重视并突出培养学生的个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向他们提出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主导,不能只关注自己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教师应能够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出发,注意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把学生人格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课堂管理等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学生任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归根结底都要依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实践,这就像火车需要煤,机器需要动力一样,教师在这里就是火车司机,而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和进行发展。遗憾的是现在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还是远远不够,要么缘木求鱼,要么刻舟求剑,根本不给学生自己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无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的,一个合格的教师,每一堂课都是以精心准备、仔细备课为前提的,但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诱导学生走入我们的轨道,而忽视了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观点,如果强加到他们身上,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许多教师在课后反映如果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掌控起来不太容易。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角色,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从他们身上发现各方面教育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发展满怀信心,学会尊重与教育并重,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来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性格基础上都各有所得,因人而异地发展。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需要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水平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实践中转变课堂管理理念,顺利完成课堂管理的变革,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我想这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思索与探寻。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 下一篇:关于数学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