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时间:2022-10-22 06:38:0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大力开展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国内高职院校现有的几种校企合作模式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今后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06-02

一、背景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据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到2015年毛入学率将达到36%,届时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3年,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教育水平持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长期以来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学历型”的人才而不是“实践型”的人才,致使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工作能力差、可塑性差等问题,明显不适应我国当前应对建设创新型社会、小康型社会及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1]。建设具有应用性质的高职教育,以及加大对创新能力和更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会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培养路径,它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距甚远,国家为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实行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思想以及加强此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有益,却无益于学生尽快适应具体工作岗位。虽然当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寻求与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合作的理念也逐渐完善,但在实际中却步履维艰,由于学校自身环境、专业设置、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有一定的距离,各种形式校企合作的形式、层次、内容、途径及深度等方面也存在其特殊之处,这就体现在校企之间虽然签订了相关合作办学协议,但真正意义上实现合作的学校却比较少,况且此类协议多数是意愿性质的,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模式[2]。如何深入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开展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主动服务学校、双向服务的高水平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模式、兴办校办企业或企业专办职院[2]。校企合作的开展是符合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各自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首先,通过这条合作的途径,高职院校可以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提供与之相应的实践支持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合理使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学习企业的生产管理经验,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一线的实习机会[3]。其次,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高职院校在人才、知识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能够获得支持,此外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可以藉此进行企业形象公关,提高自身竞争力。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处于“派出学生短期实习”等低层次水平,在培养人才方面作用十分有限。

三、现实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还是外界环境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对此相关各界早已达成共识。而当前校企合作发展的形式仍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是早期阶段,其合作的深度远未达到高级阶段[4]。政策层面上国家目前还未制定鼓励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的相关激励机制,欠缺对企业利益的保护。当前很多地区建立了职教集团和职教产业,开展了一定程度上的试点,但与之配套的制度、规定和标准并未完善,相关职业教育部门也没有制定对应的配套课程[5],更没有建立第三方的协调机构,来进行相应矛盾的处理。大多数在协调企业上级单位、教育相关部门和劳动监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上出现问题。劳动监管负责的是制定市场准入,而实践中只能控制的是行业的进出口关隘,但很多实际的落实工作却无法切实做到。校企合作中没有从整体的观点来通盘考虑,统筹运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未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企业的运作和办学诸要素之间不能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此外细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当学校现行制度与校企合作产生冲突时,只能让位于前者。此外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足,尤其是缺乏开发性质的合作。高职院校办学越向深发展,真正培养出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才,就越要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多方面紧密结合[4]。此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间、学校运作机制与企业运作机制没有有机融合,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企业还未形成成熟的校企合作的理念。现阶段国内很多中小企业出于生产实践和自身发展利益等因素的考虑,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的招聘和使用,而忽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所谓企业的人才使用的短期性,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他们将培养人才的责任推给社会和学校。甚至部分企业在生产旺季时,和学校签订某种协议把学生以正式员工的身份招收进来,每天从事重复性的长时间强制加班劳动,把学生当成主要劳动力来使用,而生产淡季又将学生交还学校。此外由于学校管理人员在接受校企合作上还有存在一定的过程,学校行政人员也有不愿找麻烦的心态,客观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同时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四、解决方案和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以国内目前的情况,加强校企合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克服,因此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建立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5]。

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多学习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经验,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充分做好组织、协调、监督、验收等工作,积极发挥自身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大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新型教育方式,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一定的实际,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支持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功能。

2.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可以在人力、财力、物资和资讯等方面全面地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例如可以参与教育投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甚至可以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目前行业认证的推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此外,企业还可以参与高职院校的订单式招生、科研开发、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体系的认证建立等方面。

3.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不应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应该对自身专业进行准确定位,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出发,积极联系所在区域内有影响力、有责任心、口碑好的企业,使企业能多方面参与教学、科研、实习实训,从而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方便。积极协调和配合政府教育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方法和意见,引导政府与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来,想方设法克服当前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熊伟.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M].2006.

[2]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4]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24-25.

[5]王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基金项目: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院级课题

上一篇:关于做好工科院校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论以微博开辟高校就业工作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