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拿大教育印象与思考

时间:2022-10-22 05:58:43

美国、加拿大教育印象与思考

应美国康州甘纳瑞私立高中和加拿大百年理工大学的邀请,安庆教育考察团一行六人,于2011年9月24日至10月3日,对美国、加拿大两国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教育考察。考察团访问了四个城市的五所学校,考察采用了参观校容校貌、参加不同形式的座谈会、随堂听课以及对话交流等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两国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及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考察与印象

9月24日,代表团乘机飞抵美国。26日上午到达位于康州的甘纳瑞私立高中。

甘纳瑞中学成立于1850年,学校位于康涅狄格州,办学历史悠久。学校获美国New England 学校联合会认证,同时也是Connecticut私立学校联合会成员。是一所男女合校的寄宿制中学,招收九至十二年级的学生,目前,有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此就读。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开展多元的户外活动和艺术课程,重视大学预备课程。自建校以来,以其严格管理在美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不少毕业生走进哈佛、麻省理工等一流学府。

考察团一到达学校,便立即在学校招生办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园。紧接着,考察团一行会见了校长格林汉姆女士和副校长阿奎约女士,双方就私立寄宿制学校的学校文化、办学体制及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如在开放的教学常态下如何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评价学生以及大学录取中学校评价的途径和作用等开展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简短的工作午餐后,我们立即驱车前往坐落在该镇的康维尔联合中学进行参观和考察。这是一所集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为一体的公立学校,办学历史也十分悠久。一进学校,我们便受到了校长克劳福特先生的热烈欢迎,校长亲领我们参观了幼儿园、特殊教育班及小学和初中教室,接着拿出了现保存在镇档案馆的关于清代幼童在该校留学的珍贵的历史史料向我们作了介绍。随后,我们便立即进入了八年级课堂,旁听该校的社会学习课程。这节课的主题是讨论学生们刚刚看过的有关中国教育的专题纪录片,学生们并没有因为外国客人的造访而拘谨,大家各抒己见,就中国教育的特点(注重应试、学生学习十分刻苦)以及中国与美国教育的不同等问题争相发言,课堂讨论十分热烈。应学生请求,考察团成员参与了课堂讨论并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讨论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下午3点放学,放学后学生们的主要活动是各类体育活动,场地均为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学校每学年有15次小测,学区则每学期举行一次统考。由此看来,即使在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美国,必要的考试仍然是学校管理者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法宝。下午3点,下课铃声响起,所有学生立即背起书包,架上自己的座椅,友好而又有序地离开了教室,学校并未因有外国友人的到访而延长教学时间。校长解释说,学生的作息时间是受州法律保护的,没有人敢违法。显然,依法治教的意识已深深印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中,内化成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

学生离校后,我们又和教师们进行了座谈交流。学校的教师数是由当地居民决定,学校则根据批准的经费预算来聘请教师。小学阶段实行教师包班制,即每个班由一名教师负责该班的所有课的教学(体育、艺术除外),每周32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从三年级开始,每学年全州都要进行一次统考,尽管不依据成绩给学生排名,但考试成绩要作为教师的重要评价依据,因此教师压力很大。

27日上午,我们再次走进甘纳瑞中学,在任翻译的中国小留学生的带领下,考察并参加颇具学校特色的以研讨班形式呈现的两节选修课。第一节是由白洁女士执教的历史课,课题为:世界史・欧洲文艺复兴。参加选修的仅8人。在例行检查预习的环节后,老师立即运用电子白板的现代技术投影出讨论题:“领导者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同学们开始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提出要求:“希望能超越教材。”发言时,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演讲能力;有的说能劝说别人,让人既害怕又爱戴;还有的说要有积极的情感,有智慧并对什么都不畏惧等。老师继而提出:“历史上哪些领导具有这种能力?”一学生脱口而出:“希特勒。”大家一时错愕!我们都在等待老师的反应。只见这位年轻的女教师不动声色地问道:“希特勒具有道德吗?”同学们几乎齐声答道:“没有!”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就领导者应具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随后板书:“领导者还应具有很好的道德。”这堂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表现出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二节课是由本森和布莱恩两位教师(前者是文学课指导教师,后者是艺术课指导教师)共同执教的关于拍摄纪录片课程,选修此课程的有14位学生,授课地点是在一活动课教室。和上节课一样,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就上节课观看的一位女摄影师拍摄的反映美国某地幼妓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展开讨论,总结出纪录片的基本特征:选题、拍摄方法和技巧、细节及拍摄者所要表现的主旨等,然后导入新课,即每位同学就自己拟拍摄的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主旨、为什么选取这一内容作为主题以及拍摄前的准备向大家一一介绍,其他同学参与评价、讨论,教师适时归纳引导。通过此次讨论,我们看到,美国学生关注生活,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善于沟通和表达,个性特点明显且较为活泼。

第三节课,由学生翻译带领我们参加学生代表的交流会。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代表参加了交流,学生三五人一组,围着客人进行交谈,他们对来自中国的客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交流内容广泛,形式活泼。

第四节课,考察团与校长格林汉姆女士和副校长阿奎约女士就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双方就教师互派、学生互访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

9月29日,我们乘飞机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市。9月30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多伦多大学。下午,我们到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考察学习。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Centennial College)是于1966年成立的安大略省第一所公立学院,建校已有45年历史。每年可为四至五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学生提供不同学制、100余种不同专业的培训,课程涵盖了从商业金融、酒店旅游管理到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百年理工学院现有12,000多名全日制学生和近30,000名成人教育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加拿大的不同省份和世界的各个地方。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学校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氛围,学生生活丰富多彩。

10月1日,乘飞机自多伦多飞抵温哥华,并于10月2日搭乘国航班机回到北京。

二、思考与借鉴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西方社会崇尚自由,但更注重平等,重视规则的遵守。考察期间,我们能处处感受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对规则的尊重,在中小学课堂里,学生看似言行随意,但实际上都在围绕课堂问题展开自己思维想象的翅膀。每一个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这启示我们,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第一,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从“大而空”的说教中落实到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的习惯养成中,改变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状,让学校的每一个员工都对学生做人的品质给予高度关注;第二,要切实改变学校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将活动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的道德培养与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与世界结合起来,让德育课程的育人本质真正凸显出来。第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在育人上的作用。知识是学生成长的载体,各门学科都蕴含着人类的不懈追求,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自觉发挥这无形的力量,让学生在感悟中升华对人类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能自觉地用自己的知识为人类服务。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应有的责任和良知。

(二)积极更新观念,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观念决定行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举步维艰,前提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观念难以转变,“学校是什么?学生是什么?教室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表面,其实都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本质问题。在美国、加拿大的中小学课堂里,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室是学生自己的,真正实现了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润泽的教室”的理想,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一个人的呼吸都是自由的、柔和的,教育就是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成目标。更新观念,我们的每一位教师还要走很长的一段学习路。

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准则。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实现三维目标,在我国目前这种大班额的现实中,要创设这样的氛围确实不易,但改革总是在艰难推进中向前,更何况,在国内也有不少学校已经在课程改革中做出了成功的探索。作为教师,不要总是一人占据着课堂,我们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演说者。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设置有意义的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表达。因为只有会说,才能进一步去想;只有常想,才会努力去做。教师布置作业也不要机械地重复训练,要有较强的启发性,能激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有关资料,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地向知识海洋更深处遨游。同时,我们的课堂应当科学、适当地发挥现代教育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课余有更多的时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延伸和拓展。

(三)完善课程设置,增设活动课程,大力开展以社团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美国的学校中,只要对学生具有教育和启发意义的一切活动皆是课程,学生虽然下午很早就放学,但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各类学生都吸引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场所,在一些著名的美国高中校园里,学生社团活动的吸引力甚至超过了第一课堂,在一所拥有1200人的校园里,学生社团数可能达到800多个,使任何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所以,学生放学后能很轻松地参加各种文体和科技活动,在活动中达到健身、审美和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从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自《安庆日报》2011年11月29日)

上一篇:为教师搭建幸福之梯 下一篇:改变学生,从改变教师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