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尝试

时间:2022-10-22 05:44:52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247-01

摘要: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尝试从以下几点进行。音乐教学应贴近生活;更新教学方法: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教学目标的转变:提高学生审美体验、培养表现力、增强创新意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贴近生活更新教法目标转变完善评价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这让各个学科的教师感到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的重要性。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的迫切。

现代的音乐教学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问题。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学校对音乐课不够重视(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缺乏新的课程理念,在加上每周课时有限,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缺乏,致使音乐课上起来枯燥乏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体系,推进美育发展,已经成为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我们音乐教师调整心态,更新工作理念。如何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音乐教学的创新尝试。

一、音乐教学应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美,从而提高他们队生活的审美能力。现代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婚丧、节庆、列队、迎送等),背景音乐(休闲、娱乐、影视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医疗等)。这些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让音乐伴随学生并提高他们学习、生活的质量。在设计教学是,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的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以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把音乐学习当成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迫切要求音乐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放课程资源,以多元是视角审视教学。

二、更新教学方法

1、课内外相结合

现在各学校都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经常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利用网络查询与音乐方面相关的知识,拓宽课堂上的知识面,同事调动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在课堂40分钟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主导。教师利用网络制作课件,也可以布置课余作业,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课堂教学的知识,利用课件素材制作出内容生动丰富、艺术效果明显的音乐课件。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

2、学科融合

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因此,音乐教育必须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初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结构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一定文化层次。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融合新的知识。在音乐欣赏中,体会音乐欣赏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关系,主要结合历史、地理、典故等方面的知识。作曲家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就是通过音乐刻画出蒙族英雄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并与黑暗的封建势力英勇顽强作斗争的精神。在学习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音乐作品与历史地理等学科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欣赏不是单一的倾听,而是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才能更好的领会音乐作品的蕴涵。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普通初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往的音乐欣赏课只是教师讲解作品的作曲家、作词家、作品的出处等,就放录音听;歌曲教学也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这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而新课标要求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应是积极、主动、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改变以往呆板、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的转变

1、提高学生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审美功能是音乐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主要表现在通过音乐的美感使人身心愉悦,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和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的沟通融洽”。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如歌剧《白毛女》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歌剧后自己创编,在班里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体会歌剧的概念,同时了解歌剧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在实践中使学生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享受到音乐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

2、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普通初中音乐课中的音乐创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作性牵制。在教学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现行的新课标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使学生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例如,进行一些舞蹈编排、器乐演奏、合唱训练等,通过这些方面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

3、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团结、合作是人类的一种高尚品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只有团结才能激发更强大的潜力,有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就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试想一下,抗日战争时聂耳的一曲《义勇军进行曲》,唤醒了多少受苦受难的中华民众,激起了多少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奋起抗战。我们知道,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感情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艺术实践中,如舞蹈比赛、合唱比赛、小品、戏剧表演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使他们淡化自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集体合作的愉快情感。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创设合作的环境,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在实践中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丰富学校的文化氛围。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中仅有良好的愿望和教学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将教学目的具体化。评价体系所体现的每一个重要原则都是音乐课的教学水平的反映。新课标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教育质量以及对本课表的建设和发挥进行全面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进行回顾和对比,这样才能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使音乐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上一篇:浅议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苹果小卷叶蛾及金纹细蛾的特征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