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课新解

时间:2022-10-22 04:04:54

初中物理概念课新解

1 物理概念课的定义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简单说,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复杂个性中的共性属性(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所以,概念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是一个在个性中抽象出共性的过程,是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而绝对不是一种事物建立一个概念,一种现象建立一个规律的简单对应关系,概念还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如果概念本身不清,说明理性思维出现断路,无以为继,没有办法继续下去。

什么是概念课?讲述概念的课型,称为概念课。

什么是物理概念课?讲述物理概念的课型,称为物理概念课,准确说,物理概念课中概念的建立过程就是在万事万物的复杂个性中抽象简单共性(即本质属性)的过程,是从具体感性上升到抽象理性的过程;简单说,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物理概念课中概念的应用过程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刚好相反,就是将高度概括的表述简洁的事物共性(即本质属性)应用到万事万物的复杂个体中的过程,是从抽象理性到具体感性的过程;简单说,物理概念的应用过程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 上好概念课的意义

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概念不清,思维就不顺,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内容之一,概念不明,思维就不畅,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概念不懂,思维就不继,元以为继,没有办法继续下去,由此可见,概念是思维的形式、是思维的内容、是思维的方法、是思维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概念不清,思维不继,物理就等于没学,也没法学,因此,概念课务必要讲清、讲明、讲透、讲懂,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所以,上好概念课在初中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3 讲授概念课的策略

3.1概念的建立求全

老师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提供充实的事例(“充实”不仅要求数量要够多,而且事例本身要丰富饱满,即要饱含概念所述特性)、充足的变式(要求“变式”的类型要齐全,数量要够多)、充分的论证(“充分”不仅要求用于论证的论据门类齐全,而且要求这些论据要能够“充分”论证概念所述特性),如果事例不充实、变式不充足、论证不充分,学生就很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建构起相应的概念比如,在给学生建立“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概念时,老师既要考虑静止物体受到的重力,又要考虑运动物体受到的重力;研究静止物体受到的重力时,既要考虑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又要考虑放在斜面上的物体,还要考虑挂在墙上的物体;研究运动物体受到的重力时,既要考虑地上跑的,又要考虑水里游的,还要考虑天上飞的……这是一个向学生呈现事物复杂实况的过程,是一个向学生展示事物个性的过程,是一个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认识的过程,如果这一步沉不下来,深不下去,概念即便由老师说出来了,且写上黑板了,学生也记牢了、背熟了,甚至考试时学生也能够拿这个概念填空了,但这样建起来的概念仍然是肤浅的,是不深刻的,是死的,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出问题的,会出什么问题呢?会出我们一直都十分困惑的“为什么同样类型的题目,做三遍,讲三遍,到第七遍仍然出错!”这是为什么?这不是学生笨,也不是题目难,而是知识没懂,是概念不清,如果这时候继续做题,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老师和学生都淹死在“题海”中,因此,在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我提倡一个“全”字,解读为三层含义:一是充实的事例,二是充足的变式,三是充分的论证;以此让学生建构起全面、完整的概念体系。

3.2概念的表述求简

简单性是物理美学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概念的表述求简既能体现物理学的美,又能方便学生形成记忆,还能使概念的内涵更加精炼、更加准确,比如,讲到“二力平衡”的条件时,老师们都会将书中的40个字的一段表述浓缩为“等大、反向、同体、共线”八个字,这样既突出了概念的重点,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更方便了学生的记忆,物理规律的表述同样要求从简,比如课改后的初二教材中,光的反射规律内容多且散,书中没有归纳,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增大了学生记忆的难度,要灵活应用就更难了,在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带领学生对规律做更进一步的提炼,反射规律可减缩为“三线共面法居中,两角相等有顺序”。

3.3概念的实验求精

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深入理解、完整建立物理概念,老师常常通过做实验来积累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诸多实验与概念相去甚远的现象,比较典型的有三类:一是实验个数太多,短短一节课,40分钟或者45分钟,大大小小的实验做了10多个,结果是哪个实验都没做好,哪个实验都没分析透,致使实验与概念相去甚远,二是实验剖析不够,实验做完后,老师只核对了实验数据的记录情况,只让学生举手调查了是否做完实验,然后就开始翻开书来讲书上的概念,至于实验与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概念?概不深究,三是实验准备不足,有部分演示实验课,实验前的准备不充分,实验时的要求不清楚,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不高,以致老师已经演示完毕,学生还不知道要观察什么,这三类实验课的误区在概念课里都很常见,为避免闯入这些误区,要求老师在准备实验时要做到三点:精选实验、精做实验、精析实验,必须选择饱含概念所述特性的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的典型实验;必须给足时间给学生做实验,让学生充分经历实验的全部过程,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认识;必须全面归纳实验现象,深入分析实验数据,反复论证实验结论,逐步升华感性认识,最终构建理性概念。

3.4概念的应用求活

概念在学生的大脑里成功构建后,就需要通过广泛的应用来深化理解、强化记忆、活化应用,初中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物理,积累的物理知识有限,掌握的物理概念不多,储备的物理语言不足,他们很难用专业的物理语言来准确描述物理现象、解释物理规律,即使他们懂得了物理的道理,也常常是能够意会,难以言传,这也是学生在表述性实验题以及综合能力题中失分多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如何活化概念?”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应用了以下三种方法来“活化”概念。

一是,让学生就物理概念广泛举例,比如费力杠杆举例:筷子、镊子、笔杆、扫帚、船桨、钓鱼竿、火钳、手臂举重……学生在举这些例子时是需要筛选的,要把省力杠杆、等臂杠杆去掉,而这个筛选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的过程,当众多的费力杠杆集中呈现出来后,他们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共性特点就更加凸显出来了,想让学生忘记“什么样的杠杆是费力杠杆”也难了。

二是,将同一个物理概念设计成多种不同的题型,比如讲完压强的概念后,可以将压强概念设计成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能力题,中考的六大题型都可以选择压强这个概念为载体来呈现中考物理《考试大纲》中做“理解”层次要求的18个知识点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加深概念的理解、强化概念的记忆、活化概念的应用。

三是,对概念中的重点、难点题目,可尝试让学生用实验来解答,比如:学完“水的沸腾”后,学生会看到这样一道题“在一只盛水的烧杯内有一只盛水的试管,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使烧杯内的水温升到100℃,且剧烈沸腾,问试管内的水温能否升到100℃?试管内的水能否沸腾?为什么?”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遗憾的是好些参考书上提供的参考答案也值得商榷,笔者曾经为此题开出一节分组实验课,实验的结果是:在烧杯内的水剧烈沸腾的过程中,试管内的水温始终低于烧杯内的水温,试管内的水不沸腾,笔者还将该实验写成一篇小文章发表在《中学物理》杂志上,这样在实验中看到的与学生的认知有冲突的答案,学生是无法忘记的,学生的理解也是深刻的。

总之,无论是概念课还是规律课,建立之时要复杂得进,形成之时要简单得出,应用之时要灵活得开。

上一篇:初探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下一篇:探索初中物理教学新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