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巴林银行事件”的思考

时间:2022-10-22 03:58:43

基于“巴林银行事件”的思考

提要近年来,类似“巴林银行事件”的悲剧层出不穷,致使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引发的败例已绝非偶然,我们不得不重视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当然责无旁贷。

一、“巴林银行事件”原因分析及对会计研究的启示

(一)“巴林银行事件”。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巴林银行倒闭是由于其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经保值的期货和选择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年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指数期货,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和欧洲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前两种合约引起的。

(二)“巴林银行事件”原因分析

1、管理层的失职。就“巴林银行事件”而言,如果巴林集团管理层适当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2、松散的内部控制。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组织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3、衍生业务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风险主要包含市场风险,即市场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信用风险,即交易合约的对方无力履行义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即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还有运作风险、法律风险等。此外,由于衍生业务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难以正确估算期权的MTM价值,也难以在财务报告及季报、半年报中正确反应。

4、外部环境的影响。(1)衍生金融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存在严重缺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以及风险控制问题严峻,不能满足衍生业务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的需要;(2)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相关法律不够健全;等等。

(三)“巴林银行事件”对会计研究的启示

1、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尤其是会计监管制度。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看,衍生工具一旦脱离了贸易保值的初衷而成为投机手段时,风险是极大的,尤其是当交易员孤注一掷时,可能会招致无法挽回的损失。银行管理层应当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经常审查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内及表外业务,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2、“巴林银行事件”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冲击。现行会计理论只对已发生的交易活动进行确认,而不对未来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反映;而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是一种待执行合约,在签订合约时交易双方除支付少量的交易费用以外,并无实际交易发生,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在于未来合约的履行情况。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并不符合传统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无法确认计入财务报表,只能在表外披露。

(2)对确认标准的冲击。在会计系统中确认未来的交易。传统财务会计是对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交易进行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未来结算合约,在会计系统中的确认无疑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冲击。

(3)对计量模式的冲击。公允价值的采用。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净投资为零或很少,其价格随标的工具价格变动而波动。如果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则难以反映其价值变动,完全失去了相关性。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成了必然选择,但其可靠性也成了必须面对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4)对再确认时损益的影响。随确认和计量方法而来的未实现损益确认和计量问题的有:是否列入财务报表、如何列入财务报表以及列入后发生变动时如何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的确认如果和其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保持逻辑一致性,则损益的确认不仅突破了实现原则,而且还提出了区分交易目的进行不同会计处理的损益确认原则,将金融工具交易的损益和交易目的相联系,区分了套期保值交易和投机交易,有利于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风险。

(5)会计对象分类上的不确定性。这主要反映在如何区分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投机还是为避险,这种分类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相应的会计处理,加大了人为的操纵因素。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情况、特点和缺陷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情况。2004年为了规范国内金融机构的衍生品交易行为,财政部制定并了《金融机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会上表示,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其中,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和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填补了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许多会计规范的空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实务将产生深远影响。

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作出明确定义,“衍生工具是指本准则涉及的,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1、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3、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分析得到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衍生性。衍生金融工具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基本金融工具作为标的,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决定;2、杠杆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或只需要较少的初始净投资,并且一般采用净额结算,具有基本金融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因此交易者能够利用少量资金进行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金额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3、高风险性。金融工具价格变化莫测,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盈亏的不确定性,成为其高风险性的主要原因,但其风险不仅仅来源于这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主要风险还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4、灵活性。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组合,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衍生金融工具的上述特征,使传统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无法真正反映其风险和收益,会计报表的决策相关性也相应降低,因此解决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问题刻不容缓。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特点

1、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具有艰难性。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是九十年代开始制定的,经过发展初始阶段(征求意见阶段)、披露与列报阶段、确认与计量阶段、修订与逐步完善阶段等,经历了由易到难、由披露准则发展到确认与计量准则的过程。

2、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滞后性。尤其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滞后性,准则发展的滞后性还表现在准则表述与应用的繁杂性上。

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缺陷

1、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从理论上来讲,公允价值毫无疑问是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理想选择,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国际上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而我国产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金融市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衍生金融工具(外汇期货、互换与远期、股票指数期货、国债期货、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品种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少;主要交易者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只有少数国内的大企业为规避外汇等方面的风险,委托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套期性的衍生交易;我国金融市场价格人为因素还比较多,价格机制还不完善。尽管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计量,但是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对现行财务报告形式的思考。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是按流动性分类排列的,它不能报告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的合约,也就不能充分披露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信息状况。此外,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揭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有重大作用,但是,它不完全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只能作为一个表外项目在表外列示。这样,会计报表有用性的目标就没有很好地实现。

3、对混合计量模式套期会计的思考。首先,混合计量模式不符合一致性原则,相同金融工具可能会在不同的财务报表中按不同的计量基础呈报,但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是应如实地计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其次,套期会计中,判定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或历史成本计量的依据是金融工具的性质、管理者意图和交易活动的性质,这些判定依据并不能反映出金融工具的本质特征,它不符合可靠性和内在一致性原则。总之,以混合计量模式成为基础的套期会计常常因操作复杂、易受管理操纵等问题而受到指责。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建议

(一)改进财务报告披露方式。改变现有会计报表的格式,将资产负债表按传统流动性分类改为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或者在编制传统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再编制一张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的资产负债表,使报表使用者可直接获得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

(二)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在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时,应当包括:1、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或合约金额;2、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等;3、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和管理政策,如何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如何确认和计量相关的损益等;4、有关公允价值的信息。无论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已经确认或未确认,企业都应在会计报告上披露其公允价值的信息,包括:报告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取得公允价值的方法;取得公允价值过程中所运用的会计假设,等等。

(三)完善会计立法与规范。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将会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会计的发展必须与此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规范与引导金融业的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在理论上和实务中都与现实所要求的水平相距甚远。因此,进一步研究并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势在必行。

(四)制定和推行与衍生工具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必须建立严格的内控体系并严格执行,避免如“巴林银行事件”的悲剧再次发生。

上一篇:王老吉“火”了 下一篇:本币升值背景下日德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