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及提升策略

时间:2022-10-22 01:50:0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及提升策略

[摘要]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对教师能力要求也具有差异性,教师在具备理论素养的基础上,要求其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双师型”教师。我们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归纳为共通能力和特别能力两个方面,通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在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特别能力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为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不仅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应加强产学研的引领,通过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计划,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等策略措施,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14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纲要》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高教师素质的通知”,强调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职业资格鉴定的核心内容,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决定了它的研究价值。[2]

有人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俗地称为“培养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说明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相应的,这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能力要求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该不同于一般普通的高校教师。因此,探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提升之路,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

普通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培养目标首先强调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当强调实践的能力,其总体上的侧重点还是在理论素养及基本素质,追求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即首要目标是培养实用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显然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

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专业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能力。较为特别的是,职业院校教师的能力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能力,二是实践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两方面的能力是缺一不可的,不是说一部分教师具备其中一方面的能力,而另一部分教师具备另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所有教师都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即既要有理论知识,也要有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很多院校将这两个方面的能力的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虽不是很全面,却也比较简洁到位的概括了职业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两个主要方面的能力要求。根据吴莉斯的解释,职业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并不是指“双证书”教师,而是根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又要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管理经营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

当然职业院校教师被分为三类,即公共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有的干脆概括为两类,即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实际上,对公共课教师的要求与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还是有差异。公共课着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些课程与其他高校公共课应该说没有本质的差别,对教师的理论素质的要求远比实践能力的要求要高,而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却是实实在在的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故必须既强调教师的理论素质,也要求教师的实践能力,职业学院专业课教师必须将两方面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此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职业学院教师必须具备所有教育行业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及能力,即一般的教师育人的能力,这一点是教师的共性,我们把它称为共通能力。而职业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如较强的实践能力,我们把其称为特殊能力。

1.1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是每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当然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职业院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共通能力主要是适应一般的高等教学的需求的基本能力。有学者将其称为职业的主体能力,即教师特有的素质能力要求。我们认为,职业学院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在智能结构、职业特征、职业能力等方面具有相通相似之处。教师的共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表达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作为教师完成教书育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2特别能力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不同于其他高校教师以及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的特殊能力。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完整的、基本稳定的基础知识体系及专业知识体系,中心目标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基础,与此不同的是,职业院校则是以实用技能训练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中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培养的重点。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首先是教师的职业,其次是某行业的职业,具有双重的职业特性。[3]而对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职业学院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的特性,即职业技术的教育能力,包括管理能力、职业训练和职业技能的养成能力以及职业开发、职业指导、职业拓展等专项能力等。简单而言,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只需要自己会干就行了,侧重于自身的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职业学院教师还必须将自己的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们也学会这些技能,这个转化过程中的能力,使得职业院校教师能力与其相比具有较大差异。详见下表:

2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存在教育教学理论欠缺(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传统、保守,教师专业知识不精、知识面不广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还是体现在共通能力和特别能力两个方面,分别在教学观念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方面。比如,在教学观念上仍然沿袭过去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老套路。虽然近年来高校大力倡导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高校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有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提升的地方,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到课率不高,上课看课外书籍、玩手机、讲话开小差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的原因我们还是要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去找。麦可思的一项调查也表明,7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不吸引人,上课单调。[4]无疑,普通高校在此方面存在问题,高职院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第二,实践能力方面。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普遍比较薄弱,需要大力提升。近年来,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浪潮,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师资的要求和缺口较大,近年来,大量青年教师加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增添了活力。年轻教师,知识结构新、观念进步,思维活跃,利于构筑融洽的师生关系,但年轻教师也存在经验缺乏,特别是实践能力欠缺,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问题。据统计,高职院校教师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占66.69%,其他高校调入的占8.53%,科研机构调入的占1.83%,企业调入的占11.08%,其他单位调入的占12.09%。[5]可见,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结构中,大部分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尚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更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教学中自然也只能侧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结合不紧密。这样的师资情况,还可能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学”和“用”方面相互脱节,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马上上手,需进行实践知识的恶补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要求。

3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升的策略途径

针对职业教学存在的上述两方面的突出问题,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提升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进行促进、改善和提高。

3.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虽与普通高校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从教学理念方面存在更多的共性,即必须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吸取现代教育理论的思想精华,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大学教育必须因之而改变。该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围绕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即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而不是刚好相反,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得听什么。有学者指出,是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4]早在1952年,卡尔・罗杰斯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观点。此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就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21世纪的整个世界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并进一步要求国际高等教育决策者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美国杜肯大学威廉・巴罗内(William Barone)教授认为,美国、欧盟和中国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不再是只招收优秀学生和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如何让众多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是不同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6]

“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7]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教学目的、手段、方法都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设计。

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指导下,在职业教育领域衍生出了一系列教育理论,如德国的“行动导向的学与教”(德文Handlungsorientiertes Lernen undLehren),该理论强调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的设计必须服从于学的需要。多年来,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一直在大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际上,行动导向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H.Gundjon(1994)开宗明义地指出:如果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就可能把行动导向教学“误解为堆积着单一技巧的大杂烩”,也就是说行动导向教学不限于也不排除使用某类或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它也“不是关于教学法的理论”,而是应理解为“具有一定特征的、为(教育心理学、社会化过程)理论所证明、可以在多种教学情境中得到实现的教学原则”。[8]近年来,“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被设计为“以职业实践中的典型工作行动为主导方向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构建与工作情景类似的教学情景,使得学生操作能力与经验的获得迁移;构建包括咨询―设计―决策―实施―监控―评估6个具体环节,形成完整的锁链,要求学生全面参与;将学生真实工作实践和社会经历置于教学情景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总结。该项目已在江西等地展开职教师资培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2产学研引领,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3.2.1“走出去”

通过制度安排,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进行实践、学习。目前,据笔者了解,在广东的某职业技术院校,就安排教师一年中必须有几个月的实践到企业中去工作,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为保障教师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学校为教师照常发放薪金,并可以不用承担教学任务,教师实践期满后,通过参加一定的实践考核来检验实践的成效。可见,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在人财物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下了很大的功夫,并通过这些考核、激励措施、构建制度体系,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

3.2.2“请进来”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大力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该文件已经为职业院校大力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从事兼职教师指明了方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践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采取兼职教师单独授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交互上课、同时上课,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专、兼职教师的优势互补,也使得课堂教学方式具有新颖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对于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座谈、共同备课、现场工作报告以及与专职教师相互听课、大纲讨论、教学研讨等形式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专职教师则在与作为“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的互动、配合、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成长,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建设。为了顺利的实现“请进来”的战略,职业院校要在人事机制、待遇补贴方面设计和完善制度,并与行业内的相关大企业建立持久的战略合作关系,获得充足的兼职教师来源保障,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调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3.2.3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师的培训计划

对新任教师和缺少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采取差异性的培训措施,对于新任教师要从严把入口关入手,在招聘新任教师的时候,要特别注重考查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建立导师制度,对新任教师派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都丰富的得力的老教师来帮助和辅导其成长。同时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新任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式、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培训,使其获得快速成长。对于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的老教师,则应在采取直接派到企业一线工作、参与企业的横向合作研究课题、鼓励教师进行兼职活动、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方式,促进其实践能力的获取和提升。

对于学校来说,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比如有的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职业能力突出者录用优先的教师准入机制、职业能力突出者奖评优先的考核评价机制、职业能力突出者晋升优先的职务评聘机制以及能力突出者分配优先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全方面树立职业能力优先导向的师资政策。[9]

3.2.4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联合进行技术攻关

生产企业与职业院校在技术研发领域内各具优势和特色,比如企业长期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脉搏、对市场对产品与技术的需求状况有比较准确地把握,在实用技术人才方面储备较为充分,而学校相对也具有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及研究人才队伍,也具有相对比较全面的实验设备,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可以促进双方的优势互补,可以打开产、学、研之间的通路。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并申报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既为学校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研究开发的新平台,也弥补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单一的缺陷。[10]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密切接触企业市场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的研发,通过了解和掌握企业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知识,并将生产前沿的新信息、新需求、新技术带到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同时也使得教学更贴近实战,利于学生更快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杨苗苗,关荐.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2(2):56-58.

[3]徐刚强,肖化移.论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提升[J].职教论坛,2013(13):68-70.

[4]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5]滕祥东,高林.探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0)65-66.

[6]“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C].2012-04-23.

[7]BRR R B,TAGG J.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ng[J].Change,1995(11/12):13-15.

[8]刘邦详.“行动导向教学”原则下的教师职业能力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9):56-58.

[9]陈年友,胡亚学.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6-19.

[10]韩成标.产学研引领教师职业能力提升[J].中国高校科技,2012(1):68-69.

上一篇: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运行机制研究 下一篇:创建地理教学“速成”、“简易”新功法梦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