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提升应对极端气候能力

时间:2022-09-28 01:17:51

我国应提升应对极端气候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内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降低单位GDP能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首先,研究制订发展低碳经济国家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和路径,以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降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增长速度;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以碳利用强度作为考核指标,激励企业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运用和产品机构调整;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其次,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保护湿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城市绿化,保护大气、水、海洋环境,努力促进生态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相和谐。切实加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重大工程等的气候承载力评价和气候影响评估,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变化相适应。

加快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法制体制机制,形成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加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和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职责,明确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国内协调两方面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以法律为准绳,规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报告、政策信息的同意制度;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宣传和国际合作;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气候变化市场体制和机制。

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要并举。我国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应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尽快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灾害应急与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对灾害的综合检测和预报预警能力;以区域性气候、资源、环境的演变规律和承载能力为依据,制定人口、经济分布与气候、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加强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和沿海及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高度重视在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中气候评价和灾害风险评估,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科学规划与设计,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及其风险的工程基础。

加强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软实力。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是基础。我国应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切实提高全球气候变化预测预估、影响评估的科技水平;多渠道支持适应技术、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减缓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组织好我国科学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形成一大批能够为国际科技界认可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及参与气候变化外交谈判提供科学而有力的支持,提高我国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加强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

秦大河,地理学家。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沃尔沃环境奖。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一系列创造性成果,首次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定量划分标准。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上一篇: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重... 下一篇: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的关键要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