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改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时间:2022-10-22 12:09:25

德育课改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关键词】德育课改 三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04-02

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必修课程。作为德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了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真正发挥育人育德的功能,在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把德育课教学看成是一种单向的理论灌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奔向一个目标——考试成绩。多年来,德育课上教师讲,学生背;教师讲概念,学生学知识、背答案成了德育课的主旋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忽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模糊了德育课的教学目标。2009年开始实行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中改变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活动的组织,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改变教学模式。在四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笔者听过校内校外不少德育示范课,多数同行对新课改的理念是清楚的,但也对个别教师的“改法”和观点觉得不敢苟同。有的教师把新课程改革片面理解为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改为以提问为主的启发式就算是创新了。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讲授法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既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讲授法的局限性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真正的提高。“启发式”教学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思维动态,也不能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班与班之间的情况不一样,一种教学模式在某一个教学班行之有效,换到另一个班却会碰壁。笔者曾任教过的班级学生中,有的思想活跃,“不需启即发”,经常会在课堂上主动提出各种问题;有的是“有启有发”,只会回答,不会提问,不是独立地思考问题,而是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还有的学生则规规矩矩,“启而不发”,只等教师给出答案。对于第一类情况,教师必须善于引导,既不能扼杀学生的求知热情,也要注意防止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跑题。当课堂上出现第二类、第三类现象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提问技巧,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上好每一堂课。

二、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刚开始进入课改时同行们热议的话题。

何谓“教教材”?就是奉教材为圣经。为了检查教学质量,有关部门常常会组织统一考试,我们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次考试以某某教材的观点为标准。由此可见,“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本,禁锢了教师,也误导了学生。

当下,同行们已基本达成共识:教材不再是圣经,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然而,部分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显然存在偏差,似乎不对教材动“手术”,不进行改造,就不足以体现“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于是在教学中,逢篇必改、逢课必改。一些示范课,忽视教材的存在,一味强调形式的“新”,有的甚至完全脱离教材而任意发挥,以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是改革。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热闹”过后,学生既没学到知识,也没有提高能力,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课新教材是与新大纲配套的,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媒介。教学活动应该依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而不是脱离教材的“表演”。

应该如何对待教材?要做到“用教材教”,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如今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现成的教案和课件。不可否认,上传到网络的教案和课件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网络资源的共享为我们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于是,有的教师在备课时不是认真地研究教材,而是将别人的成果拿过来直接使用。实际上,这种走捷径的做法,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

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必须立足教材、尊重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吃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育德是德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职德育新教材的四门必修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育人体系。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化;通过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使学生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学习《政治经济与社会》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这次课改的课程设置是长期德育教学智慧的升华,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成果,是适合中职生教育和学习需要的。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德育课育德的功能,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搜集素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把德育课堂变成师生都喜欢的课堂。使用新教材四年来,我每次接受教学任务,都要将教材从头到尾认真读一遍。而每一次重新备课,我都会对教材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保证德育课的育德效果。

三、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指导者和管理者。作为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作为组织者,教师要组织学生理解教材,学会有序的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我在给2011级学生上《哲学与人生》这一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教学主题无关的问题:“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哲学界辩论了几千年而又没有结果的问题。如果我采取回避态度,势必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探索的积极性,对此,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学生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争论几分钟后,教室安静下来,大家都将目光投向我。我说:“同学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究竟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老师也讲不清楚。”大家一听,乐了。我接着又说:“我们能不能给这个问题定个条件,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学生们兴趣来了,我乘机将讨论的话题引到了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条件性上。通过一个偶发事件,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教学模式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是育人育德。德育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专业特点和当代学生特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德育课的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编 马超勤)

上一篇:把握教材特点 彰显课标理念 下一篇:用“要素组合”方式优化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