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两课”现状及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1 10:30:52

对高职院校“两课”现状及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多年来,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一直沿用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模式,虽然每个教师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改革探索教学授课的方式方法,但效果一直未能达到最佳.我们认为,单一的探索课堂授课的方式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两课”目前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现状,也不能真正做到为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起到指引教育作用,只有从根本思路上进行突破,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适合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两课”教学体系,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现状,使大学生喜欢“两课”,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的“三进”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两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73-02

1 目前现状和改革目标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现状为:(1)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没有兴趣,“两课”在学生心目中和学院总体课程体系中地位不高。(2)各教师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的改革探索教学授课的方式方法,但效果一直未能达到最佳。(3)由于长期沿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方式,造成“两课”的覆盖面窄,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我们认为,过去的教学改革主要讨论单一的课堂授课的方式方法的变革,而忽视了从根本上建立一套符合“两课”本身固有规律和我院特色的教学体系,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两课”目前的现状,也不能真正做到为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起到指引教育作用,只有从根本思路上进行突破,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适合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两课”教学体系,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现状,使大学生喜欢“两课”,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的“三进”工作。为此,希望通过这次教学改革,力图做到三个改变,一是改变大学生目前对“两课”不重视、无兴趣的现状,使大学生愿意上、喜欢听、主动学;二是改变目前“两课”教师沉寂于繁忙而又冗杂的大量理论教学,而无暇科研等其他事务的现状,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从尔加快我院“两课”的发展,力争能在学院课程体系中有所突破,从而达到应有的地位;三是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仅仅是一门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开设的单一课程的局面,真正使该课程能通过多种形式覆盖到每一个大学生,为每位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科学的指引和有力的支撑。通过这三个转变,达到建立起符合“两课”规律而又突出我院学生特色的“两课”教学机制体系这一改革目标。

2 改革措施

2.1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目前,我院“两课”主要开设三门课程,即大一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一第二学期的“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二上学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据国家教育大纲的规定,同时结合我院实际状况,计划课时做如下分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育课时为30课时,实践教学12课时,网络教学8课时;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课时,其中理论教育课时36课时,实践教学18课时,网络教学14课时,形势与政策教育16课时,理论教育14课时,实践(网络)教学2课时。实践课时采用“三三制”结构框架(形势政策课例外),即“主题参观与讨论”、“撰写心得与体会”、“批改与成果展示”各占实践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对于实践课成绩的评定,考虑到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上学期实践成绩列入下学期课程成绩中的方式,占总成绩的30%,即“思修”实践课成绩列入“毛”成绩来评定,“毛”实践课列入“形势政策课”成绩,这样,可以考虑到有的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更好的实践,从而更加客观的评价每位学生的成绩。

2.2以专题教学为主,进行理论课教改

我院目前的“两课”理论教学,还是依靠各教师的“各自为战”的模式,没有真正发挥起团体的教学优势,为改变这种模式,决定建立起实质意义上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采取“专题讲授”的方式。在依照国家教育大纲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分为若干专题,各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领取“专题版块”,进行集体备课,发挥团队的作用。以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理论教学课共18周,36课时,前3周由各教师在自己的班级讲解,以导入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该课程,再用12周时间进行“专题讲授”,共分6个专题,各老师不再只局限于自己的班级,而是根据“专题版块”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讲解,顺序可以打乱,这样以来,也使同学们不再只局限与某个单一的教师,从而能从不同的讲解风格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也增加了吸引力和一定的新鲜感。另外,还有三周的时间由教师灵活掌握,用于配套实践教学、参观讨论和成绩考核。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积极性,也能增加教师的凝聚力,实现教师个性与课程共性的有机结合。

2.3建立网络课堂,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

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为了使“两课”的教育功能辐射到每个大学生,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依托我院思政网和各“两课”教师的教学博客,结合三门具体课程,设立网络课堂,主要分为四大版块,即:道德人生、法制在线、理论园地、时政探悉。每个版块由四位专职教师负责,并同教师的教学博客相链接,定期刷新内容,及时回复学生的咨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作到管理的日常化、互动的常态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认为,这四大版块不论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老生,不论是生活中对人生的探讨,还是就业中权益的保护,或是学历提升的知识提高等,对广大学生的不同需求都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关注“两课”,认识到它的实践指导作用。

2.4实践教学方式的开展

目前,“两课”实践教学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开展,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特点,借鉴别的院校经验,我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两课”实践教学:

2.4.1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访谈录等实践教学

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教师通过指定主题,或者学生自主选题的方式,有目的性的开展这一活动。假期的调查报告可以成为一个常规的项目,各教师按照自己所教的科目进行开展,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话可以放几堂理论课走出课堂,让学生自主根据教师的要求走进社会,进行实践。比如,大一的新生,可以让他们去采访一些老生或毕业的学长,谈谈三年我院学习的感受,让他们更好的珍惜三年的大学时光。大二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提前去人才交流中心感受一下招聘的氛围,撰写心得体会,为自己将来的发展作好思想心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同学生的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视觉系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拍摄dv的方式来撰写,动漫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以动画的形式来表达,等等。这样更能激发同学的兴趣。总之,该方式要实现两个假期的固定化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常态化,效果会比较理想点。

2.4.2建立“两课”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下去参观访问

“两课”也应该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以就近、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典型教育意义突出。便于短期操作,便于与课堂内容及时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以更明显地提高“三进”的实效性。方便教师组织、指导,便于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也可以保证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不会打乱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为此,应通过学院宣传等部门的帮助,建立一些符合我院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实践基地,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基地等等,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直接的“两课”教育,达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目前,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计划通过联系往届毕业后已经创业的校友,和他们的企业联合,建立一个“职业道德发展”实践基地,真正使同学门在社会的实践中了解职业道德,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下一篇:受苦与祝福:人生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