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第10期

时间:2022-10-21 07:53:56

【摘要】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出,读出自己的惊奇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本文以教学《“黑板”跑了》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对文本解读的理解。

【关键词】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 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35-01

苏教版第四册教材第六单元有篇课文,课题是《“黑板”跑了》,以写人记事为主,课题还加上了引号,课文围绕“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这句话来展开,讲的是安培在街上一边散步一边思考一道数学题,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了黑板的趣事。

往年的教学中,我抓住集中反映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这句话,让孩子们读读课文,说说从什么地方看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来展开教学,然而,二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毕竟有限, 从表面看,孩子们似乎都能明白安培之所以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黑板,是因为他太专心了,但孩子们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他们无法理解安培的这份专心。教参上说要抓住“好像”一词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删除了“好像”一词,句子意思就变了,不符合事实,课文用了“好像”一词就表示安培心里一直想的是数学题,没有留心周围的行人、车辆,说明他非常专心。可在教学中,学生根本不能抓住这个词来理解,说实在话,我在设计时也觉得没有多大意思,试想:连自己都觉得没有劲的地方,课堂怎么能上出效果来呢。还有,文中有三个词“心算、计算、演算”,意思相近,教参建议先让学生比较三个词意思有什么不同,在联系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教学中,我就让孩子比较这三个词的不同,再出示三个句子,让孩子选择填空,可这样处理对于理解安培的专心没有作用,教学流程也不够流畅。因此,课堂上,孩子们学得没劲,老师呢,势必要在课堂上把安培的这种专心精神灌输给学生,那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入到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去细细地体会安培当时已达到忘我的境界,已经根本忘了自己是在大街上呢?怎样让孩子们能一点一点,层层深入地去体会安培的专心,不把专心放在嘴上,却处处能体会到安培的专心呢? 于是我沉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对以往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动,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

1.以“热闹”为背景,反衬安培的“专心”。

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前,法国一条热闹的大街上,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故事发生的现场看一看吧!读读课文,找到描写大街热闹的句子,再抓住“人来人往”这个词,想象大街的热闹。可是,安培呢,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同时,创设两次情景:这时,一个卖香烟的小贩冲着安培大声吆喝“喂,先生,买包烟吧!”可是,安培呢——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不一会儿,一辆马车,车夫甩着响鞭,马儿哒哒地从安培身边跑过,可是,安培呢——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原来,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说说,他正在怎样地思考这道数学题。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说:安培正在专心地(聚精会神地……)思考一道数学题。

在教学中,老师至始至终没有把“专心”这个词提出来,而是让孩子们通过“热闹”这个词,体会到了安培的专心。

2.以“有趣”为切口,感知安培的“聚精会神”。

正当安培专心思考时,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读读课文,你觉得安培的哪些行为举止非常有趣,把它找出来,并和同桌说说为什么。

“有趣”只是个表面现象,真正地还是要体会安培的“专心”。当孩子们交流到正当安培需要黑板,街道旁就竖着那么一块“黑板” 时。我就问孩子:如果是你,你会把它当成黑板吗?孩子们都说“不会”。那安培怎么会把它当成黑板的呢?通过这一问,孩子们,自然就会领悟到原来是安培太专心了,此时,他的心里只有那道数学题,只想着有块黑板,已经完全忘了自己是在大街上。那么,安培在黑板上怎样演算起来呢?再次把“聚精会神”提出来,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安培的专心。

3.以“聚精会神”为话题,深化对安培的认识。

“黑板”慢慢动了,安培忙说“别动,别动,再等一会儿就得到结果了,安培没有发现“黑板”还在向前移,安培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黑板是不会动的,可此时却动起来了,安培却没有发现,这不是对“聚精会神”更好的认识吗?让孩子们读读、说说,安培跟着马车在聚精会神地演算的画面跃然于他们的头脑中。他们甚至着急地对安培说:“安培,别追了,那不是黑板,那是马车车厢的后壁!”正由于安培的这种专心,所以他才会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安培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孩子们也就更喜欢安培了,和人物走得更近了。

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最先做的就是寻找资料,挖空心思寻找各方面的优秀教案、课件,好像有了这一切才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在此之后才是自己钻研教材,才会去想自己应该怎样对教材进行处理,殊不知所找的一切资料已经将自己的思维创造局限起来,失去了一次自己对教材的再创造的机会。这样的作法,看似在吸取他人的优秀经验,将他人所长为己所用,可实际上是在重复着别人走的老路,失去了发掘自身潜能的机会。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出,读出自己的惊奇时,我便敢走进课堂。”的确,课堂应变能力和教学的挥洒自如,来自于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来自于自身严格的专业训练,来自于对学生的极大关注。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苦练基本功,扎实地提高专业素养,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上一篇:“三公”公开岂能“内外有别” 下一篇:浅谈口头作文中的复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