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举手情况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10-21 07:51:40

小学高年级学生举手情况调查与分析

留心观察小学生,在课堂上真是“千姿百态”:有的眉头紧锁,有的面无表情;有的全神贯注,有的心不在焉;有的双眼炯炯有神,有的目光呆滞;有的发言踊跃,有的默默无语……这些都是学生的“第三语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积极参与,而有的学生却消极应付呢?教师其实早就获得了这些信息,但却没有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为课堂教学服务。

许多老师感言――到了高年级,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发言,一堂课上得死气沉沉,了无生趣。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双边活动,因而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举手发言是课堂教学中一道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线。但在课堂上,主动举手的学生却很少,老师即使多方鼓励也是难见全效。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思考:学生应当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老师也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机会,但学生为什么压制自身的表现需求呢?

为此,我对本班四十名学生在一堂课上举手发言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举手者8人,占20%;不举手者32人,占80%。详见下表:

通过个别谈心,了解到各类不举手的学生存在如下心理特征:不敢举手者表现为怕自己的答案不准确,答错怕丢面子;不愿举手者表现为没有养成举手发言的习惯,心存不被老师叫到的侥幸;见风使舵者认为别人都没举,自己也没必要举;相形见绌者认为举手的都是学习好的,自己的成绩还不如他们,他们都没举,因此自己也不该举。

调查结果与当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呈现出一种对立,这也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一点。对此问题教师应该自我反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问答式、牵引式的现象。而长期以来,学生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有一种对教师的畏惧情绪,将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上,加上课堂本身的严肃性,就会产生压抑感。要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视学生为平等的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合作伙伴,而且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新型的师生关系,视老师为自己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传授者,而不是监管者、强迫者、权威者。尊师但不畏师,尊师但不惟师。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心中的真实,才有可能在课堂上通过自由思维做到敢想、敢说、敢做。

二、运用激励,增强学生自信

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获得一种满足感。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更需要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不是简单的表扬,但同时自尊心的增强又使得他们更看重周围环境所给予的评价。这使得他们产生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心理,怕被老师看不起,怕在同学面前失面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以成功去激励学生,以成功为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我更多地给予学生微笑和赞许的目光,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敢于辩论和坚持。在班会课上,我让学生独立策划和组织,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

三、更新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应该发挥创造性,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不断变换形式,以万变应不变。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要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用图片的展示、音乐的熏陶、配乐朗读的感染、录像资料的放映,用讨论、竞赛、表演、辩论、编排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给学生一定的课堂欣赏空间;课下让学生查找资料,阅读积累,课上将成果收获展示。这样学生始终能够怀着新鲜、兴奋的心情感受多变的课堂,以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四、不懈努力,挖掘学生潜能

提起李圆梦,以前的班主任一个劲儿地摇头。上学以来,她的功课一直是班里最差的。一篇课文单独给她辅导好几遍,她读起来仍然磕磕巴巴。她从不举手,老师们也从不让她回答问题,因为她总是连问题都听不懂。接手这个班后,我没有放弃她,而是给她更多的关爱。课后找她谈心,和她做朋友,我总是寻找她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课堂上,我特意让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哪怕她只说一个字,我都会为她鼓掌,她终于勇敢地举起了小手。同学们开始喜欢她,她也有了欢笑。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一种信念:美妙的教育旋律,需要用真心、爱心和耐心谱写。

我相信,课堂上那一双双稚嫩纯真的眼神、那一双双举起的可爱小手会使我们的课堂无限生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例谈音乐欣赏课的导入 下一篇:对中职教材中《利息与利息率》教学设计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