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的情境设计

时间:2022-10-21 07:44:49

谈谈语文课堂的情境设计

1.导入语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语可简可繁,简的两三句话即可,繁的成百上千言也不多,它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过度衔接,也可以是入情入理的诱导引发,如讲授《过万重山漫想》,可设计这样的导语:“长江三峡号称‘山水画廊’,那两岸的奇美景秀,曾引起古今中外无数文人骚客的向往与颂扬,同学们,如果你有机会去游三峡,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以此来诱发同学们的想象,让他们去联想,他们想到的也许是拍照留念、写文章来描绘那里的美景诸如此类的事情。这时我们不妨由此转入课文:“三峡最吸引人的是它两岸的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看看他是怎样写三峡的?”以此来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想象,又能显示课文所选择的角度与其他文人骚客不同,进而引导学生领会写作时以“新”取胜的道理,这是本文写作取得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情感渲染的设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悦耳动听, 并运用优雅的语调来朗诵课文,将能给人造成一种动人心魄的氛围,把学生带到那诗文的境界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朗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教师朗诵,也可以是学生朗诵;可以单独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还可以分角色朗诵;可以放录音,也可以配乐朗诵等等。优美的语言加上动听的音乐,必能似涓涓清泉流向学生的心田,如和的春风吹进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美的境界,受到没的熏陶,用没去洗涤他们的心灵。

3.内容拓展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讲课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内容,只在课文中兜圈子,就会显得单调、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语言无味。在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加进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或故事,以调节课堂的气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些材料可以是背景材料,也可以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况介绍。有些文章的写作有一定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有关背景材料作适当的引述。如《鸿门宴》,由于这篇课文是《史记》的节选部分,所以在授课前,应该对整体内容作适当的概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学生产生观“龙虎斗”的强烈愿望,并从中了解历史,揣摩人物性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无论引用什么材料,都应做到不落俗套,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此外,还可以借讲故事来创设情景,它可以是课文本身的故事内容,也就是在上课之初,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课文的内容作提纲挈领的叙述,既引起学生兴趣,又提示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4.巧妙提问的设计。上课时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使这些问题逐渐明晰起来,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这种方法由于教学目的明确,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而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教师,教师通过引导、提示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中的情境美,在这里,教师只是以提问的方式引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去品味课文,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打开心灵,释放情感,得到美的享受。如《故都的秋》,作者在文中所要极力渲染的了,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之美,从而抒发郁积于内心深处的孤独冷落之情。要深切理解作者的这种感受,引导学生体会秋景、体味、秋的悲凉之美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不注重启发、引导,仅仅有教师去讲解、评论、灌输,那很可能是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收获甚微。因为此时学生的心灵还未打开,无法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在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景观去分析、讨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北京的秋景很多,作者为什么要在“一椽破屋”之下,“从槐树叶低”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为什么要在“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而且是“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5.电化辅助的设计。语文课堂的情境设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帮助来达到预期的效果,用多媒体授课,不仅加大了讲课的容量,还可使学生用视觉、听觉等诸多感觉来多方位地感受课文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胡同文化》是,我们可以先放些京剧,让学生了解一下京味儿,然后用图片展示北京的胡同,通过图片让学生观赏并总结北京胡同的特点,最后可播放录音片段,使学生领会生活在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易于满足,逆来顺受”的“忍”的性格。讲授《故都的秋》时,先用幻灯片展示作者的生平,然后通过图片展示故都的秋景(即秋花图、秋槐图、秋过图、秋蝉图及秋雨图),让学生凭借眼前看到的景物归纳总结出故都秋的“清、静、悲”的特点,接着把作者的生平与景物的特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景人合一”的写法,体会其中的奇妙之处。

上一篇:按点设分分类作答 下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