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中的语言暴力

时间:2022-10-21 06:09:38

体育新闻中的语言暴力

不知从何时起,本来很正常的一次体育活动,一场体育比赛,一经新闻记者的“妙笔生花”,就被抹上了一层或浓或淡的暴力色彩。

这些报道将体育或当成人类社会你死我活的战争,或当成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捕杀,字里行间充斥的只是一股血腥味。而与此相应,从事体育的各类人士在这类新闻中也都变了个样:教练成了“帅”、“掌门人”;队员成了“将军”、“兵”、“炮弹”、“”、“射手”,甚至“杀手”;整个队则成了“战车”、“战船”、“战舰”,或者以教练姓氏的第一个字打头,成了“马家军”、“戚家军”、“霍家军”、“米家军”、“沈家军”等,不一而足。此外,描写比赛过程的内容也大量地使用了这样一些词语,如宣战、挑战、应战、伏击、歼灭、生擒、诱敌深入、杀回马枪等,不胜枚举。

人们阅读体育新闻大都为了消遣娱乐。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新闻工作者采取如此报道方式努力渲染比赛的激烈,其初衷本身无可非议。然而,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种报道方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首先,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说到底只是用来“增强体质,增添情趣”而已,但是体育新闻中铺天盖地的暴力化用语极易造成人们“体育就是暴力”的错觉,或至少给这种错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比赛场上围攻裁判、互相扭打、球迷骚乱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闹出人命,在我们对此大加鞭挞的同时,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是不是也该有所反省呢?

其次,当今世界总体上说是一个和平的世界,然而在我们的一些体育报道中,国与国之间似乎除了战争就是战争,如,“德意志血洗英格兰”、“高丽战车碾过巴林”、“仅割越南鱼腩三刀”、“10分钟玩死阿曼”等。面对这些标题,真不知英国、巴林、越南、阿曼这些国家的人有何感想。如果将其中失败的一方换成我们自己,我想我们的心情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即使你对体育毫无兴趣。

最后,这类体育报道对历史名词的滥用也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如“抗战”、“抗日”、“四大战役”、“戚家军”、“红军”等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更改。然而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却信手将它们用在体育新闻中:中国人民浴血八年的“抗战”、“抗日”成了“与日本队进行的一场比赛”;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四大战役”成了“欧美某四大足球比赛”;历史上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成了“某戚姓教练带领的足球队”;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竟成了英超的利物浦队。不难设想,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孩子真会如此理解这些历史名词。到那时,我们就不再只是觉得可笑,也许更多的将是悲哀。其实,时下已不断有人感叹现在的青年人不知道“圆明园”、“孙中山”、“九一八”、“南京大屠杀”,却对某某星的生辰八字、个人喜好乃至桃色新闻都能如数家珍。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的新闻媒体是不是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呢?

上一篇:“正面报道”为何遭遇“踢皮球” 下一篇:或许是记者的一个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