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管理

时间:2022-10-21 05:05:5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管理

【摘 要】本文从信用风险的基本内涵谈起,结合巴塞尔协议阐述了信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处置等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措施和方法,重点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全面改进信用风险管理的根本措施,包括创新改革风险管理体制、改进组织管理体系、提高信用风险估测水平、建立信用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与补偿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强信用风险监管、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法制体系等。

【关键词】信用风险 模型 信息 系统

1 信用风险的内涵

1.1 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1.2 信用风险的成因

(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能源工业出现负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状况,东北最大煤炭企业龙煤集团在去年全年净亏损23.4亿元之后,今年一季度,龙煤集团的营业收入仅为77.1亿元,净利润也再次创下亏损纪录,跌至-16.22亿元,导致大批货款无法偿还。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七台河分行出现涉煤五级不良贷款2亿余元,占全全五级不良贷款三成以上,在经济扩张期,七台河分行通常赢利1.5亿元以上,而去年仅赢利0.9亿元。(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对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规划部门规划失误。举一具体事例来说:××银行行贷款户××××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多年,环评等所有手续俱全,但后来规划部门在该企业厂区附近规划建设一些高档小区,这些小区居民入住后向政府投诉该企业生产对空气有污染,企业被环境部门查封,导致企业停产,贷款逾期。

1.3 信用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3)风险的破坏性。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2 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具体包括:信用风险的识别、信用风险的计量、信用风险的监测和信用风险的控制。

2.1 信用风险的识别

客户信用风险的识别。是指对客户各项风险因素的捕捉和分别进行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尽职调查过程。客户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主要包括基本面指标、财务指标两大类内容。

(1)基本面指标。又称为定性指标或非财务指标,包括品质、实力、环境三个主要方面。品质类指标包括管理层素质、股东治理结构、还贷诚意、信用记录等多个方面。实力类指标从客户的资金、技术及设备、管理、人员等各方面考量企业实力高低。环境类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环境、信用环境、政策法规环境。(2)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主要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性指标和其他指标等几个方面。偿债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的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平衡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等;营运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运资金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等等。盈利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成长性指标主要计算和分析销售收人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权益增长率等。

2.2 信用风险的计量

信用风险的度量主要通过度量模型进行度量,度量模型主要有目前国际上运用较多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信用度量术模型、麦肯锡公司的宏观模拟模型、瑞士信贷银行的信用风险附加法模型、死亡率模型等。

(1)KMV模型。KMV模型是由KMV公司利用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开发的一种违约预测模型,模型的核心分析工具是预期违约频率,它的原理是银行贷款相当于向债务人卖出一个看跌期权,当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超过企业的负债时,企业有动力偿还贷款,当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债务时,企业会行使期权,选择违约。(2)信用度量术模型。该模型由JP摩根公司主持开发并于1997年推出,属于盯市类(MTM)模型。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组合价值的变化不仅受到债务人违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债务人信用等级转移的影响。该模型通过求解信贷资产在信用品质变迁影响下的价值分布,计算信用风险的VaR值,即在给定的置信区间上、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信贷资产可能发生的最大价值损失。(3)宏观模拟模型。基于经济周期的各种宏观因素会对债务人的信用等级转移产生重要的影响,麦肯锡公司借用Wilson的建模思想,将宏观因素与转移概率间的关系模型化,建立了宏观模拟模型,以有条件转移矩阵取代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无条件转移矩阵,并求出对经济周期敏感的VaR值。(4)信用风险附加法模型。该模型是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开发部于1997年开发的,其基本思路是运用保险经济学中的保险精算方法,将风险暴露划分成不同的频段,以提高风险度量的精确程度。(5)死亡率模型。美国学者Altman等借鉴寿险精算的思想开发出债券的边际和累计死亡率表,俗称死亡率模型 ,基本思路是利用历史违约数据,估计贷款寿命周期内每一年的边际违约率MMR和累计违约率CMR,将违约率与LGD结合就可得到预期损失的估计值,进一步可得到预期之外损失的估计值。

2.3 信用风险的监测

信用风险监测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信用风险监管者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管技术,动态捕捉风险监测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如果达到关注水平或超过阈值,就能够及时采用调整授信政策、优化组合结构、资产证券化等对策加以应对,以达到控制、分散、转移风险的效果,或在风险演变成危机时采取有效处理机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客户风险的监测可借助5C法、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信用评分等方法

2.4 信用风险的控制

(1)“6C”法。“6C”法是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能力(capacity)(指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项目的前景)、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经营环境(condition)(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及趋势)、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借款企业持续经营前景)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6c法主要适用于事前防范阶段。(2)信贷资产分类评级。对信贷资产进行分类评级属于事中控制阶段,在我国实行的是五类分级方法,分为正常、次级、关注、可疑和损失这五个等级。关注、可疑和损失是属于不良贷款。商业银行根据不同的贷款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监督,控制、催收使损失降到最小。(3)新资本协议下的信用风险管理。新资本协议引入了全新的内部评级方法,在此评级方法下将银行业务账上的信贷资产划分为工商贷款、银行贷款、贷款、零售贷款、项目贷款和股权贷款六种类别。因此要采用新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另一方面,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别规定金融机构执行内部评级法时必须进行压力测试。新资本协议对压力测试有明确的要求:在第一支柱框架下,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进行压力测试,保证风险量化的审慎性;在第二支柱框架下,要求商业银行针对总体资本充足水平进行压力测试,确保资本能覆盖所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4)风险发生后进行资产的回收。这属于事后处理阶段,此时信用风险己经产生,损失己经形成,商业银行急需对债务人追偿,一般可以与债务人协商进行资产重组,或者将抵押物品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债务人破产清算并执行其资产,另外还可以将不良贷款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

3 如何改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3.1 风险管理体制创新改革

(1)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根本所在。(2)要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保障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这是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也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的基础。

3.2 组织管理体系改进

国内商业银行可考虑把贷款管理流程分为四个重要环节:基层行客户经理部、信用管理部、复核部和贷审委员会。在各个环节设计上,尽量做到保留现有功能,并适当引入西方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方法、机制和理念,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3 提高信用风险估测水平

信用风险评估对银行来说是一项复杂而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求银行的信贷人员具备准确识别借款人的风险和实力,在整个银行的范围内为客户评定出统一且准确的信用等级。(1)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制度。(2)借助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3)由定性分析逐步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过渡。

3.4 建立信用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与补偿制度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标的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风险保险也是一种事先的风险转移方式,以银行资产为对象向保险公司投保,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常用于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静态风险。风险补偿是一种事后控制,指银行提存足够多的风险基金或者拥有足够多的资本,以弥补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使之不影响银行的经营和形象、信誉。《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就是促使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补偿可能的损失。

3.5 制定规范合理的信贷管理制度

银行的信贷部门应建立个人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出了问题相互推诿。此外,银行还应对企业授信额度进行管理,当客户申请贷款时,根据申贷客户和银行的信贷政策核定一个贷款授信总额,信贷部门将客户资料录入银行贷款管理系统,客户只能在授信权限内进行贷款,同时,银行还应随时调查客户的信用条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客户的授信权限。

3.6 加强信息化管理

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资产组合分析、限额管理、风险量化分析,不仅可减轻信贷人员的负担,方便客户,节省费用,而且还可提高效率。

3.7 加强信用风险监管

金融监管体系必须多元化。只有金融监管多元化才能够防范在金融监管领域出现行贿、受贿,从而保证金融信息的真实性。建立多头分立、互相监督的金融监管机构。由此可见,多元化监管是取得准确信息、维护金融秩序的必要条件。

3.8 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法制体系

我国应在商业银行法中增加风险管理的规定比重;并考虑制定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专门法规、规章等,借鉴巴塞尔《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增加信贷管理信息流方面的规定,建立信用风险战略计划,制订和运营贷款标准,对特定借款人的贷款限额实施强制性的限定,健全贷款的审批发放流程的规定,完善银行内部授权审批机制、授信管理制度、内部岗位责任制和贷款责任追究制,统一对各类风险的分析、认定标准。

3.9 对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披露的改善

改进上市银行在信用风险信息披露形式,将该项信息在风险信息和管理项下单独列示;各商业银行提供的基本风险信息在披露内容与形式上应当一致、规范;关注信用风险信息披露的国际动向,循序渐进地加快国际接轨的过程。

作者简介:周宇(1971―),男,山东定陶人,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工程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风险管理和信贷管理。

上一篇:注重实验过程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浅谈工业以太网在轧钢厂自动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