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浅探

时间:2022-10-21 04:51:40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浅探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涵义,在分析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中职生

一、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首次作为学术用语提出并将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深入到整体素养这一层面,将信息素养表述为一种与信息的获取、理解、评价、交流、应用、生成、赋值等密切相关的技能、观念、态度和经验的统一体。

信息素养教育是近10年来,在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学术界基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理论表述,即信息素养教育是对人进行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其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具体为:

1.信息知识教育。

信息知识包括信息本身的定义、特点以及信息的测量。有了对信息本身的认知,就能更好地使用各种信息工具辨别信息,获取、利用信息。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

2.信息能力教育。

要培养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对信息进行采集、修改、整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及实现信息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信息能力是学生自学的基础,也是其未来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

3.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整个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信息过滤的能力。

4.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信息存在的反映。它包括信息接收意识、信息转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及信息更新意识等多种形式,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好的信息意识就能敏锐地确定信息需求的特点和范围,这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将会大有帮助,从而为其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当前我国中职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1.信息意识方面。

部分中职生不能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与资源在个人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未能认识到信息意识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他们的信息获取意识很淡薄,随意性较大,上网只是为了聊天,看娱乐新闻,玩游戏,甚至有很多中职生在网上无所事事,上了一夜网却一无所获,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和学业。

2.信息知识与能力方面。

信息能力亟待提高。目前,大部分中职生对信息资源认识不够,且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利用信息盲从无目的;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

3.信息伦理道德方面。

由于中职生的生活阅历浅,信息辨别能力比较低,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传播中迷失方向,受到一些消极、反动信息的影响,产生不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加之网络的隐蔽性与虚拟性的特点,信息交流缺乏舆论与法律的监督,大大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培养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1.增强主管部门认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领导及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组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讲座、培训等,将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到教学计划和要求中来,开展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

应大力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今天教师更重要的是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教师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者。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确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工具,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并及时地感知在新时代学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思维,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及时给予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兴趣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2.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其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实现这种整合,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教师要依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

3.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差异,区分信息素养教育的层次和标准,逐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1)初级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课程,使中职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力求通过教学使中职生不但会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数据处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中职生最基本的信息意识,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对信息文化的感受和了解,在心理上引导中职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全面的信息接受机制。

(2)中级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二年级中职生的信息使用的主动性,以服务于专业学习为出发点,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培养其信息协作能力。

(3)高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参加实习的三年级中职生,他们或者需要完成毕业设计,或者要完成实结,所以这个层次的目的在于帮助中职生将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转化为收集、选择信息的能力,以及规划和利用这些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信息依据。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营造信息素养教育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应重视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努力为中职生营造优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同时也应创造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通过校园网络促进中职生精神的健康发展,促进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促进中职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及道德观念的发展。

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要采取软、硬件建设并重,软件建设适当超前,软件建设促进硬件建设的策略。一个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水平。但是没有合适的课件或合适的资源内容,教师则很难开展网络教学,中职生也很难在网络环境中自学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课件开发平台,并在高质、大量、快速开发教学软件的同时,对现有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整理,对资源进行数字化、多媒体化和交互式改造,以满足网上教学和中职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志刚.浅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

[2]张亚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3]陈慧聪.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

[4]杨钧.如何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计算机教育,2008,(16).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技校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班主任和学生的谈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