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沟通分析理论优化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21 01:52:54

基于沟通分析理论优化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传统的口语教学忽视了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时的内心语言交互活动,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文章论述了沟通分析理论和英语口语学习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沟通分析理论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以期使英语口语教学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沟通分析理论 英语口语教学 策略

一、沟通分析理论概述

沟通分析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创立的一种基于心理活动提高交流水平的理论。沟通分析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和语言的教学理论,其重点强调沟通,此理论的一个主要概念在于个体的发展是与他人交流互动时发生的。

沟通分析理论应用在教育中可以促进个人在交流方面的成长与改变。因此,这种理论是一种了解并改变人们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工具,当其运用到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在英语沟通时的知觉水平,使其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学生机械性记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较其阅读和写作水平都相差较远。当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时,即使其有较为扎实的语法知识和较丰富的词汇量,可是交流起来却很难流畅自如。此问题的产生一般有三种因素:文化因素、语言因素和心理情感因素。西方学者的多年研究结论已经表明:学习者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认知能力和心理情感是语言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现在多数教师在口语课堂上依旧存在过于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能力,而忽视学习者心理与情感方面对于语言学习方面的影响。

在许多语言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依旧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播者。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多数时间是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学生们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渐渐消失。教师的作用更应该是引导与协作,尤其在口语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操练。埃里克・伯恩在著作Games People Play中表明,学生在不同的自我心理状态下进行角色表演,在类似做游戏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提高口语交流水平。

三、利用沟通分析理论优化英语口语课堂

沟通分析理论的最基本概念就是自我状态模式,即PAC模式。自我状态是指我们在某一段时间中表现出自己部分心理的方式。每个人都存在P(Parent,父/母)、A(Adult,成人)、C(Child,儿童)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

当两个学习者在进行语言沟通交流时,他们会无意识地进入到其中一种或几种状态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为学习者创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的状态,而让学生无意识进入到儿童自我的心态。因为学习者一旦面对一贯处于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的教师时,其内心会感到焦虑和缺乏自信。很多学生本可以进行正常的日常表达,可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心理经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下,他们害怕因口语表达错误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进入到不同的心理状态。

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下进行各类身份的角色扮演,并对学生讲解这种语境下的自我身份,让其选择适当的语块进行表达,使学生不再一直面对父母身份和成人身份的教师,而是有意识地成为语言表达活动中积极参与的一分子。

四、沟通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

为了明确沟通分析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对于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教师可开展为期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实验。

首先在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口语测试,然后对实验班和普通班采用同样的教材进行为期两年的不同方法的授课。普通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沟通分析理论进行教学,学生利用自由时间自主分析教材中各语境下的核心词汇和相关自我意识的表现,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各语境安排学生进行心理自我意识的交互性训练,并组织学生根据不同身份的心理状态展开对口语主题的相关表达,提高学生对于PAC自我意识的敏感度。每学期末,实验班和普通班均进行一次同类内容的英语口语测试,通过对比两班的口语测试成绩,检验沟通分析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五、结语

通过四个学期的测试表明:学习者的自我状态和心理因素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口语教学中利用沟通分析理论来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因素,消除学生处于儿童自我心理状态下的学习焦虑,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基于此理论的英语口语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从而使英语口语教学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应用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William.M.& R.L.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上一篇:慕课《数学之旅》教学体会 下一篇:浅议变电站电缆系统管理的跨部门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