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接固定修复中常见的临床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1 01:46:29

口腔粘接固定修复中常见的临床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的 对口腔粘接固定修复过程中常见的临床问题进行总结,并研究各类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口腔粘接固定修复的技术水平。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所反映的口腔粘接固定修复问题病例报告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以上80例病例报告中,术后牙齿敏感性问题、染色着色问题、纤维桩粘接问题、以及瓷贴面粘接问题的所占比例,对以上相关数据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结果 80例口腔粘接病例报告当中,共有39例属于术后牙齿敏感性问题,所占比例为48.75%,明显高于其他临床问题的所占比例,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关键词】 口腔粘接固定修复;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90-01

口腔粘接技术是现代口腔临床医疗中,最具实用价值的技术之一。现阶段,多将口腔粘接技术应用于临床对牙折、以及龋齿等患牙的修复过程当中[1],同时在牙体缺损修复、间隙关闭、断牙再接、以及畸形牙修复等方面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使得传统的固定修复技术得到了丰富,修复的原则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2]。随着口腔粘接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在无论是在材料选择还是操作实施中都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会对固定修复的质量产生影响[3]。为进一步研究此问题,本文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所反映的口腔粘接固定修复问题病例报告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病例报告中存在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相应的处理对策,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所反映的口腔粘接固定修复问题病例报告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共计35例,女性患者共计45例,患者年龄在20-60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36.2±3.5)岁。龋齿修复患者共计28例,牙折修复患者共计22例,畸形牙修复患者共计15例,牙体缺损修复患者共计15例。

1.2 方法 对以上80例口腔粘接固定修复问题病例报告中,术后牙齿敏感性问题、染色着色问题、纤维桩粘接问题、以及瓷贴面粘接问题的所占比例,对以上相关数据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期间比较经X2检验,并以P

2 结 果

80例口腔粘接固定修复病例报告当中,共有39例属于术后牙齿敏感性问题,所占比例为48.75%,明显高于其他临床问题的所占比例,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 论

术后牙齿敏感性问题、染色着色问题、纤维桩粘接问题、以及瓷贴面粘接问题均是现阶段临床口腔粘结固定修复过程当中,常见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以上问题在本次所研究的80例病例报告中均得到了反应。其中以术后牙齿敏感性问题的发生比例最高。

对于术后牙齿敏感性问题而言,主要是指:受到全酸蚀过程当中,牙本质小管直接暴露、粘接剂挥发反应导致牙本质小管内部液体渗透,形成粘接界面水泡现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牙本质敏感症方面的问题[4]。对此问题进行处理的核心在于:控制处于暴露状态下的牙本质小管,并抑制内部液体的流动。因此,可采纳的处理措施包括:固定修复后通过对脱敏剂的应用,避免牙齿出现术后敏感;在针对深层牙本质进行粘接的过程当中,以自酸蚀粘接剂作为首选方案;针对存在较大窝洞的数值修复,应当通过应用分层充填技术的方式,加以处置。若以上措施应用后仍然无法根治敏感症问题,且并发牙髓炎,则应当对固定修复体进行拆除,并及时进行牙髓治疗,避免炎症范围进一步扩大。

而在有关染色着色问题的处理中,首先建议在对修复粘接剂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针对存在龋齿的患者单独选择具有防龋性能的抗菌粘接剂,避免出现继发龋问题,其次还可以树脂修复体去除再修复过程当中,通过微创技术对牙体组织进行磨除,避免造成牙体缺损问题;在有关纤维桩粘接问题的处理中,通常建议对纤维桩表面进行预处理,加强成核材料与之对应的固位力性能[5],确保力的传导更加的迅速与有效;对于瓷贴面粘接问题而言,多建议针对瓷贴面进行预处理(包括酸蚀以及偶联这两个方面),通过应用氢氧酸干预处理的方式,提高瓷贴面的界面结合强度,配合对全酸蚀粘接系统的应用,提高边缘的封闭性。

总的来说,本文研究数据证实:80例口腔粘接病例报告当中,共有39例属于术后牙齿敏感性问题,所占比例为48.75%,明显高于其他临床问题的所占比例,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 刘慧,刘炼,张春庆,等.丙烯酸酯类功能性单体在口腔粘接材料中的应用进展[J].化学与黏合,2006,28(1):40-43.

[2] 刘娜,郭新喜.激光拉曼光谱在口腔粘接剂-桩粘接界面的应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385.

[3] 陈宇江,刘宁,李芳,等.提高牙本质粘接界面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2):119-122.

[4] 翁蓓军,李国强.全瓷冠及其相关陶瓷粘接剂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9):5449-5452.

[5] 周团锋,王新知,张桂荣,等.前牙IPS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修复的3年临床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1):77-80.

上一篇:这个,我可以有(四) 下一篇:沐舒坦的药理作用机制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