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评价的人文性

时间:2022-10-21 12:30:48

浅谈小学生作文评价的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结合班级实际,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认为,人性化的评价不失为一条快捷、高效的途径。

一、粗批快评。趁热打铁

一篇优秀作文,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以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讲究旁批、眉批、总评等。加上正常的教学工作,全班学生的一篇作文改下来,加班加点最迟也要两周左右。两周后再去评讲作文,学生基本上对写的什么主题,什么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所谓粗批,并不意味对学生的作文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而是对学生作文中所出现最明显的失误,三言两语作结,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深切要害。反馈的时间不超过一周。再在评讲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以补批改之不足。

二、即改即评,给以惊喜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写作成长的脚印,我们的评价标准应从学生的写作成长过程中去肯定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优秀作文,教师随时可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在全班朗读,时时给学生以惊喜。我们知道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优秀作文,就会在全班朗读。在朗读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知道教师重视作文训练而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写出被朗诵作文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更加勤奋。而其他的学生则心神向往之。例如,我布置了一篇“××流泪了”为题的作文,第二天在批改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篇佳作。她写的是母亲在下班之后照顾邻居孤寡老人――王奶奶,每天近十点回来还坚持帮她检查作业。有一次,她竟发现母亲在流泪,但她不知何故,也不愿被母亲发现,只能躲在被窝里猜想:一定是作业的质量让母亲失望了,并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取不让母亲再落一滴眼泪。这位学生对母亲的细微动作进行了细描细绘。因为她知道自己沐浴在爱河中。当我朗读完这篇作文之后,全班学生为之动容。

三、面改个评。与学生平等对话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学生写作也是如此。教师不关注每个学生的写作过程,势必会有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兴味索然。我每次对学生的个别评讲都作了详细记载,把每一次的作文得分等级登在记分册上,因此哪些同学还没在当面评讲过,一目了然。我把与学生的当面评讲当成是一次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先是讲作文中的可取之处,给学生以成就感,然后就文章的不足一一指出。

四、自改互改。发挥集体优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并把自改提到重于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使学生的作文越做越快、越写越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从而让他们往“非倾吐不可”的层面靠拢。每学期我让学生自改互改作文一到两次,让学生从高处来俯视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自改互改前讲清作文评分标准,然后根据标准作评价,再自荐或推荐优秀作文。自改互改不等于放任自流,我还会抽查部分学生评改作文的情况,然后作适当的点评。

必须明确,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必要环节。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人性化的习作评价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批改者,而是用心和学生娓娓交谈,用无声的语言和学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用学生资源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因而,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才有写作的欲望,才会有创新,有活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在不断地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小官庄中心小学)

上一篇:朗读,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功之路 下一篇:浅议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