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效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时间:2022-10-21 12:19:20

提高课堂效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教学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本文在总结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存在课堂形式死板、教师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错误理解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 课堂效率

一、引言

现在,在高中学生之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厌恶程度可见一斑,原本充满了情趣的文言文渐渐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在学生看来,文言文不仅没有丝毫情趣,反而更像是一种有字的天书,内容晦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这些情况归根结底都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没有掌握好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文言文沦落到了现在这般田地。因此,增强教师文言文阅读的教学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形式死板。

现在的高中教育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文言文教学方法就是“串讲法”。这种方法虽然使用得较为普遍,但是其本身存在较大争议。教师在授课时,会将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句段、字词都解释一遍,滔滔不绝地“满堂灌”。学生所充当的角色只是一个“填充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及学生和书本之间几乎没有对话,更不用说有效的活动时间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这种授课方式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事实多次证明,教师讲得太多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发现和选择适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二)教师错误地解读文言文阅读教学。

在文言文阅读授课上,教师往往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对古汉语知识的解释与灌输上,往往忽略了学生才是文言文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一味死记硬背,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产生排斥、畏惧、厌恶的情绪。文言文的阅读到底是应该重视知识的积累还是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通过提高文言文阅读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这些问题仍旧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有些教师认为文言文的阅读重点应放在阅读和感悟上,一些教师认为应该注重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使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等。长期以来,因为我国高中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对文言字句的讲解和文言知识的解释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一篇文章,通常会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这些对于文言文阅读的错误解读造成了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在生命和它所构建的艺术真谛。

三、改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改变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能力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情感、主题的前提需要将文言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因此,我们需要指导、点拨学生掌握好常见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并能够发现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对这些特殊词汇或者句式进行识记,但是这种方式也许可以应付一时,长久来看,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平时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上下文语境的前提下,纠正并推测原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例如《渔父》中有这样一段话:“沧浪之水清兮,……”通过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联想《渔父》中的“水”是否指的是时间,这样不仅可以理解原文的翻译,而且可以对文中有张力有意蕴的经典词句进行反复思考、品味和诵读,可以加强学生的文言文相关知识的积累,进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水平。例如:对《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话进行鉴赏,通过对诗人人生境遇的品味,感悟作者想要传递出的人生态度。由此,学生可以对这个孤高自负、空有才情的诗人人生态度有所了解。

(二)采用比较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凡是能够入选教材的文章,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微妙、简洁、不同寻常的结构,都是需要后人学习的。教师应该在对文章整体阅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细节进行阅读和感悟,逐步培养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审美感。同时,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提升鉴赏水平。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和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进行阅读比较,这两部作品对于蔺相如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会提高学生探讨这个问题的兴趣。再比如,将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进行阅读比较,学生在阅读时,会感受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所持有的不同观点,进而认识和思考。通过这种阅读、比较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获得文言文阅读的美好感受。

(三)感悟文言文的文化传承。

教师应教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善于从文言文中汲取文化养分,从而丰富精神世界。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凝聚先哲们深刻的文化底蕴,并且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这种文化底蕴越来越浓厚,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高中生普遍具有拒绝说教、叛逆性强的特点,如何在课堂上引导他们用心感受,自觉地从文言文中吸收养分、接受熏陶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其中的优秀文化。教师诱导学生发现先哲们文学中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不管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学生人格塑造的角度都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耳濡目染并吸取先哲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贵的品质。只有引导学生真正将心灵与先哲的思想融合,才会激发他们追求理想的动力。在品味先哲思想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佩红.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柏玉霞.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薛金梅.高中语文文言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4]郑莉.论培养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熊江平.谈谈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93,06:10-15.

[6]王敏.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68.

[7]王煜芳.略谈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02:45-46.

[8]巨杰.浅论中学生文言文阅读障碍及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249.

上一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因材施教教学初探 下一篇:基于信息技术促进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