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契合,表现迥异

时间:2022-10-21 11:08:37

审美契合,表现迥异

摘要: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并不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但“艺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意象创造”,可以说,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在对光线、色彩、空间等元素的审美运用上,二者是契合的;不过,从二者对上述三大元素的形式表现上来看,却存在较大区别,摄影的表现是相对机械性的、巨细无遗的,而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则显得更加主观,也更为灵动。

关键词:摄影艺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44-02

绘画、摄影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生活,主要的是它们隐含着的创造和想象,它不是完全的生活再现,包含着艺术家的激情、观念与概括力。人们常说,生活中不缺乏美,的确,生活中处处隐含着“美”的因素,其关键在于观察者是否能够敏感的(或通过想象)来发现它们。摄影、绘画艺术作品作为创作主体内心的一面镜子,其本身与现实之间并没有必要的“真实”联系,我们看到的摄影、绘画艺术作品一般都是建立在“假定性”基础上的真实。然而,绘画用画笔,摄影靠相机,这是它们永远不会混同之处。本文将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审美追求与表现形式这两个方面探讨二者在视觉语言上的异同。

一、审美契合:共同的审美追求

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同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因此,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主要表现为心灵追求上和精神属性上的相通,即人们常说的“审美”上的相通。不论是摄影师,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家们都从来不会以再现客观自然为自己艺术的终级追求,而仅仅是把这种“真实的光线、色彩、空间”作为媒介、作为手段,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写意画的发展,画家在对待自然方面有了更为自由的态度。他们越来越多的开始根据主观表现的需要对“对象”予以夸张、变形、规范、简化、符号化处理,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意象”式思维,即是以情感的表现为出发点,又以情感的表现为旨意,创造出一个自我情象与心象。这些审美上的理念也正是摄影创作意境内涵的指导理论。

毋庸置疑,摄影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摄影讲究节奏感、韵律感,强调构成(光线、色彩、空间)意境,这些也都从中国画的意境及形式感中得到了借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通常采用抽象的方式对客观、具象的对象进行再创造,而产生抽象的结果,形成超现实的艺术。而在摄影的中,尽管其表现相对机械,但是也可采用虚拟物景和实景的融合,来丰富摄影的艺术性。所以笔者认为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在审美的追求上契合的,都是试图通过光线、色彩、空间来表现创作主体的情感,试图实现情境、意象的交融。甚至,在摄影中,有那么一类以“绘画性”作为创作追求的风格(见图1,该摄影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远则写势 近则写质”的表现手法,或以宏大气势表现自然的博大崇高,或近距离刻画细节,作品得山水性情,传山水神韵,多角度、多层面地描画自然,完美表达了“亲和自然 天人和谐”的审美理念)。

从图1不难看出,用相机也可以拍出近似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二者共同的审美追求一方面拓宽了摄影的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摄影和绘画一样,都可能带来不可比拟的生机和更高境界的追求。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二者在审美追求上的一致性。

二、机械物化:摄影视觉语言的表现

尽管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诸多的相通性,但摄影能够独立于艺术之林,其中最重要的是摄影艺术本身还有着很多独特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知道摄影是通过相机镜头来赋予画面的艺术性,然而不论是光线、空间,还是色彩,通过相机镜头直接表现出来的(即在其视野范围内所摄取的物象),不会都具有艺术性,其根本的一条是它没有改变摄影纪实的这一特点。然而,摄影艺术又不得不存在在此基础之上,所以要使镜头中出现的物象变成一个艺术形象,就必须通过某种独特的创作方法或技巧来得以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将这个艺术处理的过程称为“机械物化”,摄影就是通过“机械物化”来造就艺术形象的。

第一,摄影艺术中的“光线”主要是塑造人、物,描绘大自然,再现被摄对象的形式、层次、形态和明暗色阶,并通过恰当的处理来表现对象属性,渲染整个作品的气氛与情绪。比如在王小慧的观念摄影作品《花之灵系列》中(图2左上),镜头中光线使“花”经过“物化”作用变成了一个有灵性、有情感的物象,其重要功能是提升了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光”更多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显得更为虚幻(下文有详述)。

第二,摄影画面中的色彩美也是一种机械物化下的色彩,但它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比,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只有富有意味,具有它特定的内涵,才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作为摄影画面的色彩构成,除了它的平面因素外,它还把纯粹的色彩理论引入了摄影画面的构成处理,决不是照搬纯自然色彩的还原,而是艺术家经过精心构思后的艺术创作(如图2-下)。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比,摄影作品的色彩更具有美学价值,更具有审美情趣和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在摄影中,空间是具象与虚象的结合体。摄影将“现实世界”抽象化,将空间与时间组成的现实世界抽象化为平面二维空间,并重新投射回“现实世界”。因此,摄影是一种因接受者不同而使被指涉对象有不同意义的符号终合体。人的眼睛对摄影作品的扫描,建立了照片中各个构成元素有意义的关联性,一项元素赋予另一项元素意义,并且又从所有其他的元素凸显其自身的意义。如图2-右上,这件摄影作品,从视觉心理感受上说,让虚幻的世界和我们认为真实的世界结合在了一起;从美学的意义上说,王小慧的这件观念摄影作品可以说已达到了超真实的境界,超越了写真、拟真的境界。

三、意化创造:中国传统绘画视觉语言的表现

与摄影的机械性物化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情墨趣,直接就是人情、人性、人心的迹化,绘画作品由画家主观“意化”挥洒而成。中国传统画意境讲究“境生象外”,这样的作品,看似平淡而藏巧于拙,闻去无味而芬馨幽远,触似无意而情浓似海,笔随兴驱,势逐情起,不见笔墨,但见性情。

第一,与摄影艺术不同的是,在传统绘画艺术中“光”的内涵是属于美学的哲学范畴,常常只是一种感官体验或视觉经验,它是以某些具象表现因素为核心,转化成为的一种简约的表现形式,能使画面带来生气。中国传统画论中有“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之说,这种意境的产生,实际上就是“光”所营造出的一种境界,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内容,是一种“意化”后的艺术创造,如在图3-左中,光线对于画面来说,光的存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第二,中国画的色彩实际上是画家“悟”化过的抽象自然色,其表现一般不刻意追求外在的逼真,而是追求一种内在精神属性与色彩的生命力,有人将这种色彩称之为“大真”之色或“生命色”、“生机色”。如潘天寿的《荷花图》(图3-中),花是胭脂或大红,叶是黑色,用空白穿插的空间,给人感觉很舒适协调,仿佛墨色的叶子也变成了绿色的叶子了。墨色这种气相感较弱的色与小面积的红荷花相配,显得相得益彰,阴阳得以共持。这些色又形成了整个画面的活气,进而把观画者的思绪引入画境中去。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绘画比摄影艺术的色彩要含蓄一点,整体来看,其视觉冲击力也稍弱。

第三,尽管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传统绘画也是一种空间艺术,是把立体的三维空间落实到二维的纸面上的艺术,但是这里的“时间”与“空间”有特殊的约定性,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观念是虚幻而空灵的。比如在图3-右中,画家在空间处理、观察对象、表现内容时,就十分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有丰富的感性经验,不受透视法则的约束,又通过全面的理解对象使画面的形象基本符合视觉规律,恰当的表现时空距离和稳定感。与摄影艺术相比,这种表现可以更为灵活,可以更丰富的表现内容,营造含蓄的意境,形成虚幻而空灵的空间。

四、结语

“人的意象创造”是艺术的关键,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都是以视觉形象诉诸于观众,因而二者在审美追求上是十分契合的,只是在形式表现上存在着一定区别,一般而言,摄影艺术的表现要相对机械,是一个机械的“物化”过程;而中国传统绘画则要主观、空灵得多,是一个“意化”的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郁剑.摄影的绘画性追求[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130-132.

[2]【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6l-162.

[3]陈斌.浅析摄影的艺术表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49-51.

[4]周婷.浅析摄影与绘画的交错发展[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9):70-72.

上一篇:素描形态的线造型表现及训练探究 下一篇:《迁徙的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