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1 07:20:42

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时下,许多语文课堂引入了“歌唱表演”、“欣赏录像” “不知所云的互动”, 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但在这“繁华”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多少提高? 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己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基本要求。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 我想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的。

这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情,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知识贮备、个性差异,心理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备课。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进行怎样有效的学法指导。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确定目标、简明实在。

教学中,一篇课文可以挖掘的教学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 是“蜻蜓点水”, “水过地皮湿”。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抓重点,课文目标不必大而全,要简单实在,根据单元课文的要求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当目标精了,重难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选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 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 以及教师自己“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需要对这诸多方面分析把握, 而又要合而为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思考虽然复杂,但最后呈现出的教学目标应是简明实在便于操作的。例如,我在设置《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教学目标时,经深入思考文本内涵及教材编选意图, 最后设置出相应的教学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感知把握作品内容。2、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情感。5、在诵读中体会童年生活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三个目标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角度设置, 既简单实在又便于操作。

三,设计环节 简约清晰。

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教学环节简洁明了, 老师“教什么”、“怎样教”, 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一目了然。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学理念,和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差异,结合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长,找到最佳切入点,找到最简洁的教学途径,减少一切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例如,我在《观舞记》的教学中设计了“激情导趣一~初读感知一一研读品味一一迁移拓读”

四个环节,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读”为主线,化繁为简。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所写内容,主动走进文本;在“读” 中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进而深入文本;在“读” 中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学以致用,走出文本。这样的环节设计既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又层次分明,简约高效。

四、充分阅读,深入文本。

《语文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字里行间的许多东西便流进了学生的心田。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语文课堂活动花样翻新,却把学生“读” 的时间挤没了, 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课文还不熟, 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互动交流,谈感悟, 如此, 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因为教师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 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亲密、深刻的交流。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 以读为主线,避免那种脱离文本的分析、切忌空中楼阁式的互动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内涵,真实地走进文本深处,愉悦地展现充满灵性、创造性和智慧的火花。

五、合作探究、有的放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于是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分组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许多老师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分成组讨论,课堂热热闹闹,但“讨论” 只是在走过场,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课堂展现的是虚假的繁荣,合作探究完全形式化、机械化,并无实在意义。

要想提高“合作探究” 的实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问题的引入要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研究的价值。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带全局性的、整体性的, 也就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这些问题要启迪灵性、诱发悟性、激发创造性。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分类筛选,挑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文本的切入点。例如,我在《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教学中,关于“品读百草原美景”这一环节设计了以下一组讨论题: ① 第二自然段所写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②按什么顺序写的? ③ 从哪些角度写的? ④ 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四个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很有合作探究的必要性。

学生根据问题默读文本,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观点。

讨论交流要制度完备,分工明确, 组员轮流阐述自己观点.组长记录,再由组长组织讨论修定、归纳本组观点,写好发言提纲,将小组观点有机整合,共同推敲词句。之后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

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

教师针对班级交流情况,点评总结。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总之,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除了我的这几点粗浅的看法,我想还会有很多方法,就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立足课堂,努力探索 创建扎实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发展。

上一篇:我国校园体育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下一篇:TD-SCDMA系统核心技术之智能天线探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