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混凝土配合比引起的水利工程质量通病探讨

时间:2022-10-21 05:12:55

由混凝土配合比引起的水利工程质量通病探讨

摘 要:混凝土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材料, 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混凝土配合比引起质量通病的现象、产生原因,提出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配合比进行控制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质量通病;对策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其中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不当引起的通病相当普遍,并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就结合工作实际,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1、混凝土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及预防

按照“内实外光”的质量要求, 混凝土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包含两部分,一是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如:结构裂缝、混凝土强度偏低、蜂窝、架空、露筋、钢筋锈蚀等,它将直接影响到大坝结构乃至工程的安全;二是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如:断面尺寸偏差;梁、板、墙、柱等结构接缝和施工缝处漏浆、对拉螺栓孔周围漏浆、起砂产生烂根、烂脖、烂肚现象;混凝土表面不平整、表面存在气泡、麻面等现象;混凝土表面颜色不一致,无光泽等,虽然这些外观质量问题对大坝整体结构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其也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与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不相符。

1.1露筋

表现为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的原因有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位移,但主要还是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水灰比大,混凝土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引起的。

防治措施: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认真分层振捣密实。在闫潭灌区逯坝引水闸施工中,机架墩钢筋较密,由于采用了细石混凝土,没有出现钢筋外露现象。

1.2蜂窝

表现为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产生的原因有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或振捣不密实,或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主要原因还是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砂、石子、水泥等材料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011年7月12日,闫潭输水渠混凝土板预制中,由于配料时石子超量,造成预制板侧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蜂窝,石子在外,出现质量问题,那批预制板不得不销毁。

防治措施: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做到计量准确,增加混凝土搅拌时间,浇灌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和过振现象。

1.3孔洞

表现为混凝土结构内部有较大尺寸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钢筋局部或全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水灰比过大,混凝土离析,砂浆、石子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减小水灰比,让砂浆和石子充分接触,增加混凝土的粘稠度,认真分层振捣密实。

1.4混凝土内存在缝隙、夹层

表现为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1.5结构物表面不光滑,外观不美观

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出现砂纸样缺陷,砂未被水泥浆充分胶结而外露,表面出现不规则裂缝、起砂、掉皮、露石。产生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合比不合理、砂率较大,骨料级配较差、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离析,混凝土泌水。

防治措施:原材料复检合格后试拌多种混凝土配合比,根据季节变化选择最佳配合比,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配料计量偏差、混凝土搅拌时间。闫潭送水干线徐湾生产桥桥柱混凝土施工时,刚下过大雨,砂子含水量较大,通过检测适当调整了混凝土配合比,保证了混凝土浇注质量。

2、产生混凝土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2.1原材料影响

如选用的水、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剂等不当,或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从而造成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混凝土表面产生蜂窝、麻面等。原材料本身具有其自身一些特性,这种特性又恰恰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只有认真了解和掌握原材料的这些特性,才能规避不足,找出适合工程使用的材料并对原材料的使用采取有效地对策。

2.2设计配合比及拌合生产控制

如配合比中的材料用量不当、拌合工艺不严等原因。

2.3施工工艺影响

如运距、设备配置及防护、振捣、模板、漏浆、养护、过早拆模等原因造成混凝土出现质量事故。

2.4环境因素

如对高温、冻害没有采取有效地措施等。

2.5其它因素影响

如民工队伍的素质、培训等。

3、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措施

3.1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时用水量

在实际生产中,操作者为方便施工,往往追求较大的坍落度,擅自增加用水量而不管强度是否能达到要求;使混凝土实际用水量大于理论用水量,从而导致砼强度的降低。

加大质检抽查力度,控制操作者不得随意增加用水量;若发现混凝土工作性能较差,操作者应及时向试验员反馈实际情况,经试验员现场查找原因、分析情况后采取相应对策,并按试验员的指令调整配合比;现场质检人员也应按规范要求经常检查混凝土的质量动态信息,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混凝土按要求进行施工。

3.2准确测量生产现场砂、石实际含水量

经到现场检查和了解,有部分试验人员没有按规定要求准确测量,而是采用目测法来估计砂、石的实际含水量,这样做会导致生产配合比不准确。

砂、石中若含泥量超标,应在混凝土浇筑前三天冲洗完毕,并应在施工前按规范要求取样并准确测量砂、石的实际含水量,调整施工配合比以从用水量中扣除含水量,补回砂、石量,严禁边冲洗边拌制混凝土。

3.3 砂、石材料应准确计量

不少施工单位在生产时,第一车砂、石用磅秤一下,随后就采用在小推车上画线的办法来控制重量,从而导致了砂、石材料的用量偏差。

有条件的单位尽量采用混凝土拌和楼,利用电脑准确计量;若实在没有,应不怕麻烦,坚持每车过磅,以控制材料用量。

3.4应注重经济效益

不少施工单位纯粹是为了达到设计强度,按规范要求或以往经验进行试配,强度达到要求就算完成了;若达不到要求,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水泥用量,很少有人从材料调配、经济效益、混凝土工作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水泥用量过多,往往导致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和徐变增大,而且也相应增加了施工成本。

试验室还应收集每次配合比及施工情况的详细数据,并注意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本试验室的水灰比、用水量、砂率、水泥用量范围及σ数值,日积月累,就能成为宝贵的参考资料,对以后的施工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结 语

治理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业主、设计、监理、承包商四方齐心协力,按照“一流工程,一流质量”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从施工组织上、技术上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是可以防止而且也是必须防止的。

参考文献:

[1]赵树东;堆石坝面板混凝土裂缝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01期

[2]梁文豪;混凝土常见裂缝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3]黄海田;樊志远;高山;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改革与发展[J];建筑经济;2010年01期 [4]杨学日;胡隆宏;GPS-RTK测量技术应用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04期 [5]覃振朝;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2期

上一篇:论工序质量控制对工民建施工进度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铁路工程路基软基处理CFG桩施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