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提高策略

时间:2022-10-21 02:11:50

浅谈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提高策略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谈到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学会发现美、感知美。同时,随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对审美体验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学会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知,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会发现美、想象美、体验美、鉴赏美、理解美继而创造美和表现美。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师 学生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另一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可以说,语文教育是审美化的素质教育。由于语文学科本身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结合使得其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富有多样的美学因素,所以语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心理学称美感为“审美智慧”,认为美感能引发人的探索欲望,激发人的创造激情,从而使思维展示出活力运作,继而迸发出崭新的思想火花。高中语文作为人文教育与美学教育的载体,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从而教会学生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继而创造美和表现美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文章中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想像

因为文学是通过形象化手段来反映生活的语言艺术,所以语文更是一门语言艺术,人们可以凭借作者借助美的语言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我生活经验,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活化于自己脑里,获得具体的形象感知。由此可知,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美的语言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登高》的教学为例,作者通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清冷文字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那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哀啸、水清沙白、鸟儿低徊的悲凉景象,产生对杜甫所处境遇的哀伤情感。又如,鲁迅通过对祥林嫂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等的变化描写,对其抗婚磕头与捐门槛的行为描写,以及后来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地有没有魂灵”等的语言描写,引发学生对其的深深同情,并由此生发出对造成祥林嫂不幸的社会的憎恶的美学意义。因此,教师应学会引导学生从文学教材中所提供的美的语言中产生美的感受。

(二)借助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学生对美的体验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美的一个良好途径就是朗读。因此,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当学生听着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时,自然会去感受到教师语言中所含的美好情感,当有感情的朗读与美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时,学生便会从中体会到一种鲜明而亲切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地训练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入情入境中激起他们的审美体验。于漪老师就说:“人生最快意的事之一是用家乡音调引吭朗诵诗词……尤其是读起诗歌来具有歌曲的意味。我永远也忘不了高中的赵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李后主的《虞美人》等诗词的情景,朗读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摇摆着,读得出神入化。音调十分感人。一室寂静无声,我们的全班同学都深深感动了,他读完,我们也都能流畅地背诵了。”可见有感情的朗读结合美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美的体验,这也说明“美读”可以使学生“耳醉其音”并“心醉其情”。因为“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力将得到真正的激发与升华。”

(三)借助感性情感下的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对美的鉴赏与理解

在学生具备对美的感知能力时,他们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会进而提出对美的鉴赏和理解的迫切要求,而鉴赏是在感知形象的前提下进行的思索和分析,从而达到对美的含义的理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层层的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如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作者为什么要五次写到老人与鲨鱼的斗争?同是与鲨鱼的斗争为何不写四次、甚至三次?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反复的描写对塑造老人的形象有哪些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老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的艰难与顽强,体会到老人打不败的硬汉精神。在此学生已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质的飞跃。

(四)借助审美判断引导学生对美的创造和表现

在语文教学中,一旦学生经过美的感知、美的想像、美的体验、美的鉴赏与美的理解之后,他们对美的认识已能产生强烈情感,在这种强烈情感的驱动下会使学生的心理由于情绪的激动而处于冲突而又急迫需得解决的状态,极易碰撞出思维创新的火花,进而产生出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某些感悟,使自我的精神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产生创造、表达美的强烈欲望。教师不失时机地再进行引导、提问、讨论、生发,学生便能从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并辨别美,为创造美和表达美作好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终极意义。

(五)教师还要通过美的言行强化学生美的感受与行动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是理论的传授者,同时还应是行为的标榜者。所以,一个合格的高中语文应以自己美的德行去强化和影响学生。正如罗.阿谢姆所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 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身作责,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境界,用正影响正,用美感化美。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阶段,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学会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知,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会发现美、想象美、体验美、鉴赏美、理解美继而创造美和表现美。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靳健.《语文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5] 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崔风娇,1987年9月生,女,汉族,山西长治人,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不曾忘却的纪念 下一篇:浅析文物保护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