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浅谈

时间:2022-10-21 12:54:14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浅谈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有效地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积极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尤其是初中生物这门生活现象和生活规律学科,在教学中更需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简单分析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该做出及时的转变,从而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根据研究得知,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相似度,而且相似度越大,他们的学习效果越浓厚。因此,为了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要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将学习主动权转移给学生,积极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真切地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且获得积极的感情体验。比如说,在学习“生物的变异”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创造这样的学习情境: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遗传现象。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夫妻两人都很矮,但是生出来的儿子却很高;父母都是双眼皮,生出来的孩子却是单眼皮,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的生活案例的引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性,积极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进行知识的探讨和学习,而且还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学生们去探索、发现和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发现身边的生物问题,设计巧妙的生活化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识。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亲身经历,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比如说,在讲“植物蒸腾”的作用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在树荫底下乘凉要比在房屋阴凉处乘凉凉爽得多,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当水分子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在讲“美的催化作用”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联系一下,用加酶的洗衣粉清洗有牛奶污渍的衣服时会洗得相当干净,但是,用一般的普通洗衣粉,还会有污渍留下。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平时生活的经验和现象联系在一起,深入浅出地讲解,不仅让学生顺利地掌握生物知识,而且还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生物非常“有用”,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

三、练习与作业生活化

通过“生活化”作业的优化和布置,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实践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实践活动更加合理化、理性化。不再是片面的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的题海战术,让学生们不再觉得作业就是沉重的包袱,而是自己非常愉快地去完成的一件“小实验”。在这样的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练习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去实践自己的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成功地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物学习,逐渐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比如说,“环境污染对于生物的影响”这个课题的研究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自己去调查、分析,了解学校周周的主要污染现象以及环境污染的原因。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然后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研究课题。比如说,噪音污染对于动物正常生活的影响、汽车尾气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各个小组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开展各项研究方案和研究活动,在经过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后,最终撰写出研究方案与研究报告,并且可以提交给相关部门,作为改善环境的主要依据。通过“生活化”作业的布置,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设计、研究、探究、合作、反思、想象、体验中,发现和解决自己周围的问题,感受和体验自己的生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初中生物知识特点与学科规律以及初中生的认识发展水平,从三个大的方面,即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内容生活化、练习与作业生活化,详细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黄都,程亮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2]黄胜.活动化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应用.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11).

[3]马燕.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1).

上一篇:浅谈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景物点缀,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