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培养也要“由低到高”

时间:2022-10-21 12:51:36

历史思维培养也要“由低到高”

“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出现在《论语》中的经典名言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提高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教师除了要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应该提升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从低层次的思维发展到高层次的思维。思维的层次越高,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

低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学指学生无须思维过程或简单思维过程的教学活动。如何催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当前新课改环境下教师的重要任务。以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课堂为例,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重点是“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是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传统教学从教学任务出发,无论是讲“开眼看世界”,还是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主要围绕着概念、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来讲,讲解的过程四平八稳,语言贫乏,总是按照历史课堂的“背景―经过―意义”顺序来问为什么,不善于利用相关的材料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学习,而是习惯于依赖课件讲,缺少简洁、专业、文学化的语言,甚至有些时候剥夺了学生发言的权力,一味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身上,抑制了他们主动性、参与性的发挥。教师用来过渡的语言永远是“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下一个内容”,在这样的课堂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教学的这几个环节,都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了。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即思路的引领关键在于教师。尽管“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讨论甚至争执由来已久,时至今日,具体到一本教材、一篇课文、一节课,课堂到底应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依然很值得一线教师关注。教师要精心设疑,善于提问。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师生问答是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思维的发展。在“开眼看世界”过渡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不妨先准备几个材料设计几个探究问题。展示材料:“……甚至在19世纪60年代动乱的10年中,深信需要西方技术的士大夫毕竟不多;而传统的文化准则的控制力量像过去那样强大。像科举考试和绿营军等级制度不仅有广大既得利益集团支持,而且由于传统而获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现代化显然需要冲破文化的障碍。”引导学生探究答疑的问题:“阅读材料和结合课本分析是什么促使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什么药方?此药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疑问。教师的提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

学生就以上问题结合材料一般会作答:促使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封建思想、民族危机;解决问题的药方,也会顺其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模块“中体西用”的学习;药方的影响,自然而然地联系到高中历史必修2洋务运动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熟练到熟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精心地设计好问题,以及答疑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过讨论争辩,各抒己见,加深理解,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自然产生喜悦感和满足感,这就成为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疑构成了提高双方思维能力的基础。科学证明,思维能力是可以由训练而获得提高的,一个智力平庸的人可通过正确引导,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总之,高中历史课堂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高层次思维能力既包括掌握知识也包括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每一节课、每一份作业中的思维训练,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把低层次的思维发展为高层次的思维。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考历史材料题复习备考策略 下一篇:命题作文“送你一缕春风”素材运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