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一天别超两次/我很受伤,“应声虫”反抗了/树立榜样,要可望又可及/惩罚教育,也要从爱出发

时间:2022-10-20 11:40:39

批评孩子,一天别超两次/我很受伤,“应声虫”反抗了/树立榜样,要可望又可及/惩罚教育,也要从爱出发

批评孩子,一天别超两次

问: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我批评十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他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家里大人一分钟没注意到,他肯定会犯错误。后来,我发现自己一张口就是批评孩子的话,觉得这样不妥,但是怎样才是妥当的做法呢?

刘亚丽

答: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的次数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在非重大错误中,失败的确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有些家长在宝宝犯错时,总是大加指责、恐吓,却忘了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批评宝宝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反作用。宝宝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再冒险,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与大人对抗。而且,大人过于频繁的指责不仅让孩子变“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对。

因此,批评孩子,如果不是危及生命安全的重大错误,不妨每天只说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对于重大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叫嚷更有效果,孩子会更紧张,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二是要趁热打铁。孩子的时间观念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长时间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如果觉得孩子做了错事必须批评,那就别拖拉,马上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了。

我很受伤,“应声虫”反抗了

问:第一次听到两岁的儿子对我说“不”时,我很吃惊,同时有受伤、失落的感觉。我对孩子突然表现出的反叛感到困惑。孩子一直很乖,是我的“小尾巴”和“应声虫”。但是最近忽然变了,我该如何应对呢?

李红霞

答:孩子的反叛和抵触行为有多种表现,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以下事情:孩子拒绝父母的要求;孩子与父母对着干;孩子不理睬父母;孩子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孩子不待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孩子从一岁起,这些事情就时有发生,在两岁左右更加频繁和激烈。其实,孩子有时候不是有意识地和父母对着干。由于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执行父母的指令。而且,他还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在父母看来,孩子就是和他们过不去,对着干。父母们放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变得合作起来的。

父母要记住: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一般来说,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志,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环境,建立好恶观念,表达个人需求。你可以试试以下方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情绪紧张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反抗心理。所以,在孩子疲惫或者饥饿的时候,不要教他学习新东西或者强迫他做事情,让他休息或者吃一些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他的紧张情绪。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加重反抗心理。比如,家里新换了保姆,这个时候就不要让孩子再去幼儿园,让他慢慢适应环境的改变。如果孩子表现出烦躁不安,可以给他一个新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生病时通常情绪低落,容易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要理解孩子,在他生病时不妨纵容他一下。

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有些行为可能会导致危险,父母应该立即制止他的危险行为。而且制止孩子的行为之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孩子在大街上跑得兴高采烈,可能被车子撞倒。你要告诉他:“妈妈不能让你在大街上跑,因为这里车子很多,如果被车子撞到会受伤,会非常疼的。”

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把书拿给我,好吗?”和“把书拿给我!”这两句话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点,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不要说:“不要把杯子打破!”

如果不想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父母提的要求要合理。对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如果孩子在超市大吵大闹地要蛋糕,不要因为周围人的目光就让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带出来,平静地告诉他:“因为你的表现很差,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应该跟妈妈好好说。”慢慢地,孩子就学会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吵闹、反抗。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的偶像。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要因为心急而发怒。这样做,对孩子、对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选择。

树立榜样,要可望又可及

问: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当我看到有比较出色的孩子时,就不忘提醒儿子向人家学习。可是我儿子似乎对此很反感。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的做法有问题?

赵春蛾

答: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以佼佼者为例与之比较,以期达到激发孩子上进的目的,这种“反比”教育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孩子向榜样学习,但通常效果不佳。为什么呢?因为这一“比”往往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产生了逆反心,“像他那样的有几个,全国恐怕也就一两个。”“你怎么不去学他,想当年你也不咋样,恐怕连我都不如!”一旦孩子有了这种心态,榜样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孩子甚至会产生条件反射,本能地拒绝学习。

其实,当孩子看到与自己同龄的榜样时,大都会产生敬佩之情,有的还会暗暗对照自己。这时,如果父母能抓住机会,正确地进行启发和诱导,那么这个榜样就可能在孩子身上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父母应该怎么进行启发和诱导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人为地拉大榜样与孩子之间的差距,而要尽量缩短这种差距,让孩子有种可望又可及的感觉,觉得自己努力努力,完全可以追上。比如,在电视里看到一个画画很好的孩子,父母不妨这样说:“他的画画得真好,不过他也不是天生就画得这么好。如果你认真练上几年,肯定能达到他的水平。”或者问:“儿子,你觉得他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待孩子找到答案后再问:“那么,你能不能向他学习呢?”

反之,父母恨铁不成钢,带着不满情绪运用激励机制,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目标离自己太远,自己根本无法企及,索性拒绝学习。

惩罚教育,也要从爱出发

问:在社会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谈惩罚多少有点不合时宜。然而,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上,实在难以避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我认为适当惩罚孩子也是爱的表现,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惩罚孩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唐敏

答: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罚。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有效时间较短,不能持久。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错误后却不明白错在哪里,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因此,让孩子明白受罚的原因才是避免再犯同样错误的关键。在惩罚孩子前,家长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惩罚后,最好强化一次认识,确认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其次,合理把握惩罚的“度”。家长惩罚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所以合理掌握惩罚的度就显得尤为必要。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惩罚太轻,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再次,惩罚要“循规”。为了让惩罚有规可循,家长应事先跟孩子协商制订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少犯错误。当孩子犯错后,家长还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施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最后,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给孩子指明“出路”。孩子小经验少,当做错事情时,家长要告诉孩子改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效果才更明显。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孩子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反思后,通过改错会恢复原来的自信,当他以后再犯类似错误而感到后悔时,他就会想办法弥补过失,而不会一味谴责自己没用。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地让孩子“自己去想”。同时,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当受罚的孩子有了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此外,惩罚一定要兑现。一旦家长说了不做,孩子就会觉得惩罚雷声大雨点小,孩子的负罪心理也会因父母的不重视而削弱,更谈不上什么教育效果了。

总之,“爱”是家庭教育的法宝,合理的惩罚要从爱出发,以爱结束,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事情为基准,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目标。

上一篇:别用“生气”制服孩子 下一篇:引导孩子正确、适度地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