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没有快乐童年,难有幸福人生

时间:2022-09-26 04:18:44

尹建莉:没有快乐童年,难有幸福人生

【尹建莉简介】

家庭教育类畅销图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

快乐不快乐,一眼就能看出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觉得快乐童年具体应该是什么样的?

尹建莉(以下简称尹):其实,一个人快乐不快乐,一眼就能看出来。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的情绪诉求语言就是哭和笑。如果一个孩子动不动就哭,那肯定是不快乐;等孩子再大一点,只要跟孩子有正常的交流,他高兴不高兴我们都能马上知道,这个判断应该不难。

记: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更容易让孩子快乐?

尹:首先,孩子跟父母必须有足够多的相处时间。有的人在孩子出生后,就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看,自己很长时间才见孩子一次。这样的抚养方式,无论你用再多的技巧,孩子都谈不上快乐。因为爷爷奶奶虽然很爱孩子,但是这代替不了父母的爱。孩子既然来自于父母,就天然地要跟父母在一起相处。

其次,夫妻二人感情要和谐。除了夫妻关系和谐外,如果家里有老人的话,婆媳之间也不要有冲突。家里不是经常吵吵闹闹的,孩子才会感觉更快乐。

再次,要尽量简化家庭生活环境,家里的人能少则少。如果家里人口众多,有爷奶、父母,还有保姆、姑姨之类的,这个人指点他一下,那个人管理他一下,孩子会很烦躁的。孩子喜欢有几个兄弟姐妹,即喜欢有平等的玩伴,但不喜欢有太多的家长,因为家长一多,指点和包办就多。有专家发现,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多半生活在没有老人参与教育的环境中,即只是父母带着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受到的打扰少,心态更平和。

再补充一点,无论是爸妈,还是爷奶,所有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价值观一定要统一,不能这个人说应该这样,那个人说应该那样。否则,会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或成为“两面派”,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没有一点好处。

当然,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必须基于教育价值观是正确的。如果统一起来的是错误的教育价值观,比如都认为可以打骂孩子,两个人合起来打骂孩子,那就更糟糕了。

记: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是就一定不快乐呢?

尹:孩子快乐不快乐,跟单亲家庭还是双亲家庭没有必然的、绝对的联系。很多生活在双亲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关系不好或者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孩子照样不幸福。同时,有些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如果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很会照顾孩子,跟孩子相处得非常愉快,孩子照样能够健康成长。

从奥巴马的自传里,我们看到奥巴马的妈妈独自抚养儿子,但是她从来不在儿子面前诽谤他的父亲。她总是在奥巴马面前说,你的父亲如何优秀、如何出色。这给了奥巴马自信,也给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目前,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不是父母分开这件事本身造成的,而是父母的相处方式,比如不断吵闹、粗暴对待等,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同时,父母性格或人格上的不完善,不仅损害夫妻关系,也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及个性。

所以,如果父母分手,分手过程理性而体面,且能表现出完善的人格,实事求是地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孩子讲,都表达出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不会因为父母的分手而减少,只是相处的方式不同以前。那么,孩子虽然会为父母分手而遗憾,但心灵不会受到伤害。同时,他还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体面地做人,如何善待和宽容他人。

记: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尹:影响重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他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快乐的童年,将很难有幸福的人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成年人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严重者甚至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看到这些,我们会指责这个人或者追究社会的责任,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来自于这个人的童年生活,具体地说,就是来源于他童年的家庭教育。

比如,最近好几起校园伤害案发生后,媒体一个劲儿地追究社会如何如何,仿佛是因为社会亏待了他,他才去行凶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论断,这种习惯性的话语模式会给人以误导。我建议我们不要大而化之地说,社会怎么怎么了。其实,社会并没有特别亏待这些人。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是这些人在童年时代经受了太多的精神折磨,即遭遇了太多的家庭暴力,这才导致了他们自卑、粗暴、心理扭曲、变态,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易怒、冷酷、残忍和思维不健康的特质。

请认真想一下,比这些人生存际遇更差的大有人在,但别人并没有去杀人。如果一找原因就说是因为“社会”,那就如同把板子打在空气中,毫无意义,而且会误导某些人认为他们的不幸是社会造成的。当他们想报复时,因为找不到“社会”这个具体的实物,而习惯性地寻找那些比他们更弱小的人来进行报复。

所以,要让心理变态者少一些,这个工作必须从童年做起,从家庭做起。

幸福是由生活点滴积累而成

记:我们都知道,您除了对家庭教育有很深的研究外,还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女儿。她跳级两次,16岁参加高考,就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22分的好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同时,在个性品格方面,她也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请问,您是怎么培养出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尹:我女儿一岁三个月的时候,她爸爸到外地工作,我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我没有把孩子送给外地的老人,还是坚持自己照看。我女儿两周岁就送幼儿园了。那时没有日托班,我每天中午要接她回家,每天接送四趟。当时感觉真的很累,甚至可以说是累极了,但我保证孩子能天天见到我。孩子幸福不幸福,真的跟你是不是从小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带大有很大关系,这决定了你和孩子的感情,也决定了你孩子未来的幸福感。

再一个就是,我凡事不敷衍孩子。比如,很多人一看孩子哭了,就不停地哄着拍着,而不去查找原因。我不这样,我认为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哭的。我女儿只要一哭,我就一定会努力寻找原因,找到了原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肯定就不哭了。

我女儿从小就爱笑,谁见了都说:“哎呀,这孩子怎么这么乐呵啊?”我觉得这也能代表她心里挺愉快的吧。再往后她长大了,肯定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等着我解决,我也会像对待她的哭声一样,查找原因,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帮她把问题处理掉。

我绝对不会因为孩子哭就一味地哄她,娇惯她。如果我确信她的哭只是想让我答应她的无理要求,那我会一笑了之,不理她,不接招,也不责骂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有时也会犯错误,太主观,孩子偶尔也会不高兴。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反思自己。我觉得,但凡家长跟孩子发生冲突,不是家长误解了孩子,就是家长的处理方法不得当。因为成年人是强势的一方,是教育的主体,你不能指望孩子处处合你的心思,更不能因为孩子好你才对他好,才爱他。所以,我一旦跟女儿发生了冲突,我永远不会责怪她,最多就是指出她的问题,接下来我会赶快反思自己:我的话也许说得对,但是可能我的方式错了,我能不能用一种更好的方式跟女儿沟通呢?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心理健康不健康,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积累而来,并不是什么大的教育理念或者什么大的行为造成的。

记:您真的能做到不跟孩子发脾气吗?

尹:父母是成年人,孩子一有什么事你就跟他发脾气,其实是把自己降到了跟孩子一样的高度了。家长如果不断地跟孩子闹别扭,那你的心理水平其实就停留在了幼年阶段。当然,人的天性有各种不足,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如果说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比一些家长做得好一点,这无非是得益于我多年的学习。如果我不注意反思和学习,我也不可能做一个好家长。

学习与快乐没有冲突

记:有人认为,学习和快乐犹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尹:这是错误的说法。造成这种说法的原因,是不当的管理使孩子对学习有了逆反情绪,而我们又强迫他学习,结果就使学习跟快乐对立了起来。其实,人的天性是喜欢学习的,求知欲是人的一种本能,就跟肚子饿了要吃饭一样。

在孩子的求学过程中,如果你的管理方法得当,每一种引导都符合儿童心理和教育学规则,那么孩子就不会有苦的感觉。我们的错误就是,老跟孩子说要刻苦学习。一方面你让孩子喜爱学习,另一方面又让他刻苦学习,这说明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是不是?一个东西怎么可能又苦又让人喜欢呢?

记:很多家长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孩子上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有个好前途。

尹:过去家长认为孩子要上好的小学,现在已经发展到上好的幼儿园了——这样以后就能保证上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这种逻辑推理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家长没有看到,在疯狂择校背后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我就没有刻意为女儿择校。她12岁前我们住在烟台,她上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当地普通的幼儿园和小学。烟台开发区的前身是烟台郊区的一个小渔村,开发区建成以后,村办幼儿园和村办小学改成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和开发区一小,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和开发区一小正好离我家很近,所以我就把孩子送到那里。那里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学历普遍不高,但是他们对孩子非常和蔼,从不无端责骂孩子,我觉得这就很好。

记得,有一次我女儿在幼儿园不想喝豆浆,故意把豆浆碗弄翻。老师没看见,以为是她不小心,就擦擦桌子,又给她盛了一碗,说:“小心点。”老师一扭头,发现我女儿把第二碗又弄翻了,才知道她是故意的。很多幼儿园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罚这个孩子站,大声责骂孩子,但那个幼儿园老师没有这样做,她只是对所有的小朋友说:“以后,哪个小朋友故意弄洒了豆浆,就罚他一天不喝豆浆。”结果,别的小朋友都喝豆浆,我女儿眼巴巴地瞅着别人喝。她喝不上,以后她再也不洒豆浆了。

你看,这个老师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她处理问题的方式像个教育家。

我女儿上的小学前身是村办小学,每天就给孩子留一点点作业,也没有那么多竞赛、活动,孩子们放学后就是玩。我女儿后来到北京读初中和高中,两所学校都不错,但她说,她最喜欢的学校就是烟台开发区一小。

家长给孩子择校,不要只看校门口的牌子,很多名校其实是政策倾斜的结果。我觉得择校不如择师,你要看这个学校的老师如何。很多家长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学校的老师怎么样啊。是的,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你至少不要盲目地为了一个牌子花那么大的代价。比如,一所很一般的学校被一所名校收购,招牌换了,校舍还是以前的校舍,老师还是以前的老师,仅仅因为大门口的招牌换了,立刻身价百倍,人们趋之若鹜,这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在心里有“择校不如择师”的概念,那你在择校上就不会那么疯狂了。

我坚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占了绝大部分。我想,只要我们把这个绝大部分做好了,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上一篇: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六让”教学法 下一篇:政治课教学中意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