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亟需的四种教育范式

时间:2022-10-20 11:03:42

高中语文教学亟需的四种教育范式

摘要:应试教育下高中语文教学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关怀、情感教育、文学功能、生活本源,这样学生学起来枯燥,也不利于其全面发展。语文课堂应该异彩纷呈,妙趣横生,关注学生的素养和发展,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的内涵。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关怀;情感教育;文学功能;生活本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20-01

高中语文教材是一顿名副其实的“盛宴”,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知识点、能力点、得分点,更要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的素养和发展,融入人文教育、情感教育、文学教育和生活教育,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成为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手段。

一、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因此,语文学科应该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具体地讲,就是以宽松、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呈现人文精神;以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水融,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以语文课堂人文元素的挖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欣赏美文、阅读美文、探究美文,把学生从文本情节中解放出来,去品味语言,品味情感;注意挖掘教材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产生共鸣,并以此为题来写作,促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总之,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结合高中生的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好的作品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科中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二、唤醒语文课堂的情感交流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透过形形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体察民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的情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也更容易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学生的心灵涟漪。

三、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学审美

文学教育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强调过度,仅从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语文课在教师精讲多练的肢解下显得兴味索然。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60%是文学作品,其中不少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佳作,收集了古今中外文章的精华,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文学因素,已成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本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要在观念上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注重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开展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灵活地与影视、艺术、戏曲、民俗等生活形式相结合,探究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游览观光活动,通过调查与活动开展,加深学生“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宋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引起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领悟。

总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情感教育、文学功能、生活本源,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妙趣横生,绽放光彩,迸发火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内涵,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

上一篇: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下一篇:试论语文教学中基于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