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时间:2022-10-20 10:48:37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一种极为重要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的内在需求,体现了职教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互动三赢、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52-0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一种极为重要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的内在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互动三赢、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坚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作用意义

(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选择

校企合作就是要求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来检验和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为体脑结合创造条件。

1.利于实现互动三赢。校企合作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得到应用和检验,提高技能,培养工作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可以得到一笔收入,解决学生就学经费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试行“半工半读”,能进一步沟通与企事业的广泛联系,使学校教育结构、教学内容更适应市场需要,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对用人单位而言,为择优选拔人才提供了方便。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学校、企业互动三赢的局面。

2.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合作能有效地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由于受办学规模和实训场所条件的限制,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不能协调配合,导致一些实训课程只能在课堂上传授,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脱节。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深入企业、工厂实习实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理论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完善理论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指导技能操作和动手能力,为企业培养大批的有用人才。

3.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到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外,学校还能组织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对新来的毕业生可优先分配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利用寒暑假集中时间选派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科研现场进行实践,使教师及时了解生产岗位的变化,掌握新的生产流程和应用技术,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校还要主动安排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创造条件使教师获得岗位资格证书,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服务。

4.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校企合作有利于职业教育与岗位结合、与生产实践结合,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机制。积极探索教学、技术、服务三结合办学机制,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在校企结合过程中,拓宽教研范围,使教研工作从单一的理论研究拓展到理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课题研究,深化教育改革,探索科研方法,才能使教学研究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使科研工作具有前瞻性,才能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把职业教育办成高效益、高质量的教育。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

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和机制是工学结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工学合作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抓手,是真正体现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人人、面向生产一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

1.更新教学内容。工学结合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学有所用。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社会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以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际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提高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2.完善教育功能。实行工学结合有利于实现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模式,把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多方面满足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的。同时工学结合有利于职业教育内部和外部需要紧密配合,一方面企业与行业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制定社会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及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就业准入制度,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在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能力,合理调整培养、培训计划,师资、设备和课程内容安排,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实现最佳办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强化政府职能。各级政府应尽快转变观念,把思想统一到职教发展上来,充分认识实施工学结合的重大意义,主动做好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提供经费、制定规则和标准、做好服务等工作;明确校企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扩大学校办学自,努力为学校创造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灵活空间;职业学校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强化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4.提高育人质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学校根据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特点,明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把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衡量标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育人质量。同时有利于学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坚持以岗位等级技术培训为重点,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企业、行业依托学校,引进高层次、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校依托企业优势,为自身发展、提升内涵、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企业依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参与市场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实现二者双赢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1.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以企业为依托,建立各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供充分保障。企业为配合学校实习、实训必须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与工程师,对学生实习、实训采取定教师、定场地、定时间、定要求,想方设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吸纳社会物质资源和社会智力资源共同培养人才。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互惠互利的多赢政策,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受益。

2.搭建专业建设平台。学校要主动树立服务意识,实施开放式办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协作,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对本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改造、课程改革、教改方案等重大问题进行反复论证。通过校企共建,借助企业资源,搭建专业建设的优质平台,为培养优质人才服务。

3.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可以利用企业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把实训课程放到企业进行实训教学,聘请一些高级技师进行实训指导;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场所对职工进行岗位理论培训,也可以聘请学校的理论教师进行授课,同时学校还能借鉴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构建新的办学模式,确立以人为本,开放式、多元化、注重效益的办学思想。这样既解决了职业教育资金投资不足问题,又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校企共同发展的目的。

4.拓宽就业空间范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范围,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能,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企业可以从毕业学生中择优录用技能强、素质高的学生加入职工队伍,改善劳动者的技术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加竞争力。学校的“出口”得到了畅通,由此拉动“进口”,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满足社会急需人才的根本保证

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为满足社会急需人才提供有效保证。

1.实行订单培养。学校实行订单培养,企业对口使用。企业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学校明确办学方向、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提供依据。采用订单、定向培养,能使学校明确培养目标,及时调整培养策略,科学制订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2.教学生产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学校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密切与企业关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增强教学的互补性,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集中为一体,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有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进而实现教育与岗位“零距离”。

3.改革教育学制。为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满足社会对急需人才的需求,通过产教结合,灵活教育学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试行 “2+1”即一年学理论、一年学技术、一年顶岗实习的教育学制,实行长短结合、学分制、开放式、远程教育等形式,加快人才培养产出的速度,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

4.落实就业导向。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社会需求强化专业课程教学,实行以项目为引导,整合社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掌握适应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就业服务。

上一篇:对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下一篇:管清友:新三板估值体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