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20 08:02:25

中职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互相服务,以“做”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评”的一种整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中职分析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学与评脱节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实施等几个方面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精选课程内容,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区域,实施整体评价等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中职;分析化学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84-03

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从根本上转变课程观念,实施更符合职业院校培养目标,适合职校课程的学科特点及职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对于职业院校是否能最终向社会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有着决定性作用。笔者结合中职分析化学的教学实践,对分析化学学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源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受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和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教学思想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1]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2]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看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互相服务,以“做”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评”的一种整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做”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在职校分析化学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化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分析化学的学科特点。分析化学是从分析测定技术发展而来的一门科学,是药学教育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许多药学专业课程都要涉及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实践技能训练历来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通过分析化学实验,不仅能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及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学习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今后在专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分析化学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可以说,不会做分析化学实验就等于不懂分析化学。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模式中虽然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时间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往往是分开进行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教学耗时费力,教学效果却不佳。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相关的理论和实训技能放置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中进行,教师和学生处于整体性教学区域内,教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更好地将两者融合起来,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职学生大部分不适应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模式,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以往学习受挫的经历也导致了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若不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我们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学习的旧有模式,而是以能力为目标,按照职业领域工作过程的逻辑确定教学单元,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融入实训内容之中,教师示范的过程伴随着理论内容的讲解,学生观察的过程伴随着理论结合实践的思考,而随后的亲身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先前的思考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整个过程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还要动心,充实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根本无暇开小差。正是如此,平时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努力掌握,学生也能真正意识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过硬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低效或无效的学习变为有效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反思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对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形成他们适应职业变迁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最终的职业行动能力,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的不对称体现在具体职业行动能力的差异上,学习过程就是缩短这个差距的过程,这使得知识在学习一开始被赋予了实践的意义。[1]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如何实施

要有效地实施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

1.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课程体系。①精选“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的原则,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相关实训技能。传统的分析化学教材往往将实训内容单列在教材后面部分或独立编著实验教材,而新编的课程改革系列教材更注重以实践问题解决为纽带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结合在一起,采用将实训内容穿插在相关理论之中或紧随在相关理论之后的编著方式,选择课程改革系列教材或将传统教材中相关的专业理论、实验指导、技能实训内容重新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和使用的讲义,将更利于有效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②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专业理论知识过硬,操作技能熟练,同时具备整体化教学观念和整体化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教学长期与社会实际生产脱节的现状导致在职业院校中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还是很少,多数教师无法将课堂上的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中的细节或侧重点很好地衔接起来。要有效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职业院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或深入药厂、医院药房、药检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专业机构与技术人员一起完成相关技术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从以上专业机构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到校给学生上课,将为何做、怎样做、如何做得更好讲得更加透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内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形成协作团队,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个主讲教师,同时配备几个指导教师,深入学生“做中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指导。③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区域,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和实践分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够透彻,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化模式。[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整体化教学模式,当然也需要一个教学时间、空间、功能具有高度的衔接性和统一性的整体化教学区域。一般而言,在空间设计上,一个“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应同时具备设备区、准备区、教学区、演示区、研讨区、操作区以及成果展示区等各种功能区域,这样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很好地衔接,不会因时间的迁移和空间的转换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能很好地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4]

2.实施整体评价,突出能力培养。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紧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评价标准应与职业能力要求、职业道德要求相一致。“教学做一体化”是整体化的教学模式,就需要配合整体化的评价体系,整体化的评价体系应打破传统的理论考试为主和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教师可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行业标准,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整个过程的观察,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品格进行整体性评价。[5]学期考核的分值分布可以为:理论考试(30%)、平时的实践操作(40%)、实践考试(30%),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其中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由教师团队评定,平时的实践操作则可采用学生自评结合小组互评的方式。这样,既体现了评价结果的专业性,又体现了评价过程的自主性与客观性。这种侧重过程、侧重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加全面和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6]解决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学与评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和终生学习。“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职业教育的有效的教学模式,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实践,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会更加完善,我们的教学实施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勋.教学做一体化下的学生学习与考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6-8.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76.

[3]金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117.

[4]徐岩.“教学做”一体化中职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中职学报,2011,(10):35-38.

[5]杨敏.基于学习任务的中职分析化学有效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61-63.

[6]常明,马朝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1,(14):52-53.

作者简介:杨敏(1975-),女,四川高县人,就职于成都大学中职部,讲师,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教学论。

上一篇:高职英语专业与产业对接探究 下一篇: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