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双上肢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肌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2-10-20 03:27:59

早期双上肢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肌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双上肢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肌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实施早期双上肢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干预前后上肢肌力及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CNS)、上肢功能(FMA)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肌力为0~1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干预前(P < 0.05),且低于对照组(P < 0.05),同时2~3级和4~5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干预前(P < 0.05),且观察组肌力为4~5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干预后CNS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FMA和MBI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早期护理康复功能锻炼对促进患者术后患肢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 上肢康复护理;脑卒中后;肌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33-02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脑卒中患者人数将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残疾人数量也逐渐增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护理康复指导和配合是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治疗信心的必要方法和途径[1],本研究主要针对脑组织患者进行上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并探讨其对患者上肢肌力恢复和生活治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3~88岁,平均(73.5±3.4)岁;发病类型:脑梗死19例,脑出血21例;发病次数:陈旧性6例,新发性3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5~89岁,平均(74.3±3.7)岁;发病类型:脑梗死20例,脑出血20例;发病次数:陈旧性5例,新发性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类型以及发病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药物护理等;观察组则实施本研究的护理干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次实施30~45 min左右的功能锻炼,并且每次锻炼均将本研究中的双侧运动法从头到尾实施一遍,每天实施2个周期,首先实施双侧肩关节的无张力水平运动,进行外展、内收,旋前旋后运动,患侧可在悬吊固定装置以及护理人员的辅助下完成,之后行双侧上肢对称的推磨砂板运动,首先调节磨砂板的角度以适应患者的身高臂长,将双手对称的进行肩、肘的屈、伸等运动,之后行双肩稍负重上举运动和双肩前屈金属棒抓持训练,嘱患者双手紧握金属棒,将肘关节伸直进行肩的前屈动作,并以患者自觉良好为标准,切忌冒进而引起患者不适,最后进行双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方法为将双前臂放置在治疗台上,护理人员将弹力棒递给患者,嘱其进行双手握持运动,并配合双侧的旋前、旋后动作,同时进行双侧腕关节的背伸运动,以上每一个动作均尽量以双侧对称运动为宜,且要注意动作的重复性、节律性,双侧动作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必要时可以要求护理人员在一旁进行辅助。以上每个运动均要注意动作的节律整齐,并以4个8拍为基础,每个8拍内进行4个动作周期,时间控制在3~5 min为宜,在每4个8拍完成后,可以休息2 min,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上肢肌力情况,并比较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疗效判断准

两组患者肌力分为0~5级: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Ⅴ级,正常肌力。康复效果中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2],运动功能评价使用Fulg-Meyer量表(FMA)[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进行评价[4]。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上肢肌力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肌力各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肌力为0~1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干预前(P < 0.05),且低于对照组(P < 0.05),同时2~3级和4~5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干预前(P < 0.05),且观察组肌力为4~5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康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CNS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FMA和MBI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3 讨论

脑组织患者有效的社会支持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5],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指导,以积极的态度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实施运动康复的意愿。对于脑组织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机制是诱发来自皮肤、关节处深、浅感受器的大量信息的传入性活动以及来自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冲动信息的传出性活动,最终促进神经通路的建立以及大脑皮层功能的重建[6]。

本研究实施的护理干预主要针对上肢功能进行双侧对称锻炼,研究提示,对于脑组织患者实施双侧对称的上肢功能锻炼,首先能促进双侧大脑皮层的激活功能恢复正常,患侧病损区由于患侧半球经胼胝体的抑制降低,健侧运动皮质过度兴奋,与此同时,患侧半球接受了从健侧半球传来的强烈抑制信号,而导致兴奋性进一步降低,由此形成恶性循环[7]。通过双侧上肢同时进行功能锻炼,有效增强了因为半球间皮质去抑制效果导致的患侧大脑半球皮质区的兴奋性,而且还能与健侧大脑半球皮质区共享正常的运动指令,以提高双侧运动的协调性,更有利于患侧半球脑功能的恢复。结果提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肌力为0~1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肌力恢复至2级以上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说明本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肌力的效果显著。而且护理人员在提供专业的运动康复指导的同时还要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经常督促、鼓励患者,可以组织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让患者得到更多的情感共鸣并分享成功经验,对康复治疗更加充满信心[8]。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整体康复效果方面,观察组干预后CNS显著低于对照组,FMA和MBI显著高于对照组。

护理康复的干预应针对每一个动作进行从简单到复杂,并对难度较大、患者难以承受的动作进行分解训练,待小的动作熟练后再串联起来进行训练,使患者容易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信心,并注意将康复训练理念贯穿至患者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将锻炼所获得的功能改善运用至日常生活中,以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和巩固康复效果。有些患者发病后出现共济失调,在护理康复指导中,可通过减少运动关节的数量或者稳定肢体运动的惯性效应来减少运动的复杂性,从而提高功能,应避免快速的多关节运动,代之以局限于单一关节的慢速运动,这样共济失调便可得到很好的治疗。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早期护理康复功能锻炼对促进患者术后患肢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郑舟军,戎燕,龚戬芳.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396-398.

[2] 李金彩,李中秋,陆兵勋. 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8):855-856.

[3] 吴红新. 头针加电刺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8):1160-1161.

[4] 闵瑜,吴媛媛,燕铁斌. 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85-188.

[5] 崔立军,胡永善,沈国光. 社区三级康复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9):800-803.

[6] 白蓉,李哲,郭钢花. 神经生长因子对康复介入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2(29):3194-3195.

[7] 郑雅丹,胡昔权,李奎. 双侧上肢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6):523-528.

[8] 刘亚芳,江华,王秋华.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449-452.

(收稿日期:2012-11-28 本文编辑:袁 成)

上一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与MRI表现分析 下一篇:你的歌声里